十月十五,下元节。</p>
虽然旱灾就在眼前,但是泉州府里的市民却没有太深感受。</p>
此时因为海贸繁盛,所以泉州府中聚集了大量的财货,所有人以为哪怕是乡村流民四起,将府城一关,泉州还是一个享乐天地。</p>
下元日正值农村收获稻谷时节,哪怕是饥荒将近,但是刚打了新米的农家多少也还有些吃食,于是农村家家户户都将新收下来的米磨作小团子,包蔬菜馅,端到门外斋天,希望即将到来的饥荒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小一点。</p>
城中则更是热闹。</p>
下元之日是祭祀水官的日子,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对于商人来说能够在这一日消去明年生意上的晦气,让自己明年一切生意顺顺利利,是极为重要之事。</p>
于是这日一早就从城东玄妙观开始,全城所有道观都被各路商人地主包下做解厄道场,泉州商人极富,一个个敞开门做法事。</p>
一个小道童端着一大盘热腾腾的米团沿街分发,走到王文龙面前,见他一身儒生服饰,笑着说道:“和神保寿,老爷请拿个团子去吃。”</p>
王文龙见他热情,点头从他的盘中拿起一個米团,只见那米团做得极其精致,洁白如玉,显然是上等精米做成,掰开,内馅却是香菇素菜的,放了大量香油,一口下去便满嘴清香。</p>
他正站在路上吃团子,就听远方传来一声叫:“文龙,你可叫我好找。”</p>
王文龙回头一看就见邓志谟以及王金贵笑着走来,身后还跟着几个提着行李的奴仆。</p>
王文龙道:“原本约好在玄妙观门口会合,只是人实在太多,我怕你们找我不到,只能站到大门口来了。”</p>
低头一看三人都笑起来,却是两个人手上都拿着没吃完的米团,连邓志谟家的仆人手上也抓着四五个团子,边走边吃。</p>
这泉州府里的商人互相比斗脸面,让道士们将米团子满街分发。</p>
据说这一日泉州小孩只要端着个空碗到街上转一圈,便能装回一家人三天也吃不完口粮。</p>
王文龙先对王金贵行礼:“伯父路上辛苦了。”</p>
王金贵看着面前身穿儒服的王文龙也是万分感慨。</p>
半年前还落魄回家的王文龙,转眼已经成为监生老爷,还是藩台大人府上的幕僚,和当初早已不能同日而语。</p>
王金贵道:“接到你的信我就收拾前来,多亏的邓老爷雇船照顾的我好,路上一点罪也没受。”</p>
一旁的邓志谟倒是补充说道:“只是一路上的钞关忒也多些,实在是恼人的很。”</p>
王金贵想到王文龙之前是高宷手下的幕僚,生怕邓志谟这话得罪人,看了他一下。</p>
王文龙笑道:“我早已不在那高宷府上做事,并无关系。”王金贵这才放心一笑。</p>
今天泉州府的街道上挤的都是人,坐滑杆还没有走路快,王文龙干脆走路引着几人向泉州府的一间官办刻坊走去。</p>
进入作坊,只见作坊中已经有许多工匠在忙碌。</p>
明代官府每年都要按照黄甲名册征发一地百姓中去官府服役。</p>try{ggauto();} catch(ex){}
百姓之中有技术的会被领去给官办作坊做工,普通人则会被分派各种杂役的工作。</p>
只不过如今在泉州等地随着经济发展,百姓宁愿交免役钱也不愿放下手头工作去服役,所以此时衙门中的仆役已经变成衙门用百姓所交免役钱雇佣的人员。</p>
徐学聚也给王文龙拨了两个仆人使用,这时三人坐下,仆役便上来给几人倒了茶,邓志谟开口问王文龙道:“建阳你叫我俩从麻沙过来所为何事?”</p>
王文龙道:“这一阵子藩台大人要印一批要紧的东西,虽然在泉州有官刻作坊,但是用刻板方式只怕赶工都来不及,我向大人提了个主意,专请两位来帮忙。”</p>
王文龙说着,就从旁边桌上拿出了一沓稿纸,王金贵和邓志谟两人接过。</p>
邓志谟只见那稿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全部是农业相关知识,大体是指导几种农作物种植的方法,旁边还附有大片的植物插图,画上有各种箭头,配上文字,图画标记的倒是清楚哪怕不认字的人一看也知道是些施肥起垄的方法。</p>
把这份稿纸放下,又看另一篇,邓志谟见另一部分书稿却是一大堆半通不通的经文,开头一句“逶迤藤蔓垅间爬,翠叶垂荫掩地瓜”,好像是形容什么作物的,不过地瓜是什么邓志谟却是没听过了。</p>
再看后面的文章也是如此,语言非常直白甚至可称粗鄙,内容倒也算得上容易理解。</p>
这些文章讲的海商如何从海外带回种种奇妙作物,还带回可以抵抗饥荒的瓜菜代之法。</p>
某地百姓用此方法配合他们所带回来的作物成功度过灾年,于是建庙纪念这种方法并祭拜相应神仙。</p>
在一串文章后面还有各种神仙的图样,画的平平常常,多半出自哪个画师赶工之作,只不过一看到那些神仙的名字,邓志谟就感觉莫名其妙:</p>
当头的一个神仙叫做“救荒瓜菜仙人”,身上背着“救荒瓜菜百宝袋”,飞在云端,向下播撒各种菜蔬。</p>
而后的一群神仙则是“地瓜公”“攀蒲婆”“花生公”“洋芋公”等等,每个神仙身上都有具有明显植物特征的装饰:或是带草叶子的头簪,或是拿着挂有瓜果的拐杖,或是穿着作物纹样的衣服。</p>
这些神仙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乡野百姓祭祀的野神,根本上不得台面。</p>
王金贵不认字,而邓志谟粗读这些书稿后就向王文龙投去疑惑目光。</p>
王文龙一笑,先解释了瓜菜代的原理,两人理解后便都称妙。</p>
王文龙接着说道:“瓜菜代原理虽然简单,但是百姓从来没有尝试过,必然难以接受,最好方法还是编造故事让百姓得知,听说有成功楷模百姓心中才能产生希望,这才有实践的动力。”</p>
这也是王文龙不得已而为之。</p>
确定要实行瓜菜代之后,徐学聚的推广却很快就遇到困难。</p>
百姓对朝廷教他们的种地方法非常不热心,纷纷想着择机逃荒,见到朝廷官员要求他们继续种田,反而以为是朝廷怕他们逃荒影响周围的治安于是故意骗他们留在土地上。</p></div>
虽然旱灾就在眼前,但是泉州府里的市民却没有太深感受。</p>
此时因为海贸繁盛,所以泉州府中聚集了大量的财货,所有人以为哪怕是乡村流民四起,将府城一关,泉州还是一个享乐天地。</p>
下元日正值农村收获稻谷时节,哪怕是饥荒将近,但是刚打了新米的农家多少也还有些吃食,于是农村家家户户都将新收下来的米磨作小团子,包蔬菜馅,端到门外斋天,希望即将到来的饥荒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小一点。</p>
城中则更是热闹。</p>
下元之日是祭祀水官的日子,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对于商人来说能够在这一日消去明年生意上的晦气,让自己明年一切生意顺顺利利,是极为重要之事。</p>
于是这日一早就从城东玄妙观开始,全城所有道观都被各路商人地主包下做解厄道场,泉州商人极富,一个个敞开门做法事。</p>
一个小道童端着一大盘热腾腾的米团沿街分发,走到王文龙面前,见他一身儒生服饰,笑着说道:“和神保寿,老爷请拿个团子去吃。”</p>
王文龙见他热情,点头从他的盘中拿起一個米团,只见那米团做得极其精致,洁白如玉,显然是上等精米做成,掰开,内馅却是香菇素菜的,放了大量香油,一口下去便满嘴清香。</p>
他正站在路上吃团子,就听远方传来一声叫:“文龙,你可叫我好找。”</p>
王文龙回头一看就见邓志谟以及王金贵笑着走来,身后还跟着几个提着行李的奴仆。</p>
王文龙道:“原本约好在玄妙观门口会合,只是人实在太多,我怕你们找我不到,只能站到大门口来了。”</p>
低头一看三人都笑起来,却是两个人手上都拿着没吃完的米团,连邓志谟家的仆人手上也抓着四五个团子,边走边吃。</p>
这泉州府里的商人互相比斗脸面,让道士们将米团子满街分发。</p>
据说这一日泉州小孩只要端着个空碗到街上转一圈,便能装回一家人三天也吃不完口粮。</p>
王文龙先对王金贵行礼:“伯父路上辛苦了。”</p>
王金贵看着面前身穿儒服的王文龙也是万分感慨。</p>
半年前还落魄回家的王文龙,转眼已经成为监生老爷,还是藩台大人府上的幕僚,和当初早已不能同日而语。</p>
王金贵道:“接到你的信我就收拾前来,多亏的邓老爷雇船照顾的我好,路上一点罪也没受。”</p>
一旁的邓志谟倒是补充说道:“只是一路上的钞关忒也多些,实在是恼人的很。”</p>
王金贵想到王文龙之前是高宷手下的幕僚,生怕邓志谟这话得罪人,看了他一下。</p>
王文龙笑道:“我早已不在那高宷府上做事,并无关系。”王金贵这才放心一笑。</p>
今天泉州府的街道上挤的都是人,坐滑杆还没有走路快,王文龙干脆走路引着几人向泉州府的一间官办刻坊走去。</p>
进入作坊,只见作坊中已经有许多工匠在忙碌。</p>
明代官府每年都要按照黄甲名册征发一地百姓中去官府服役。</p>try{ggauto();} catch(ex){}
百姓之中有技术的会被领去给官办作坊做工,普通人则会被分派各种杂役的工作。</p>
只不过如今在泉州等地随着经济发展,百姓宁愿交免役钱也不愿放下手头工作去服役,所以此时衙门中的仆役已经变成衙门用百姓所交免役钱雇佣的人员。</p>
徐学聚也给王文龙拨了两个仆人使用,这时三人坐下,仆役便上来给几人倒了茶,邓志谟开口问王文龙道:“建阳你叫我俩从麻沙过来所为何事?”</p>
王文龙道:“这一阵子藩台大人要印一批要紧的东西,虽然在泉州有官刻作坊,但是用刻板方式只怕赶工都来不及,我向大人提了个主意,专请两位来帮忙。”</p>
王文龙说着,就从旁边桌上拿出了一沓稿纸,王金贵和邓志谟两人接过。</p>
邓志谟只见那稿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全部是农业相关知识,大体是指导几种农作物种植的方法,旁边还附有大片的植物插图,画上有各种箭头,配上文字,图画标记的倒是清楚哪怕不认字的人一看也知道是些施肥起垄的方法。</p>
把这份稿纸放下,又看另一篇,邓志谟见另一部分书稿却是一大堆半通不通的经文,开头一句“逶迤藤蔓垅间爬,翠叶垂荫掩地瓜”,好像是形容什么作物的,不过地瓜是什么邓志谟却是没听过了。</p>
再看后面的文章也是如此,语言非常直白甚至可称粗鄙,内容倒也算得上容易理解。</p>
这些文章讲的海商如何从海外带回种种奇妙作物,还带回可以抵抗饥荒的瓜菜代之法。</p>
某地百姓用此方法配合他们所带回来的作物成功度过灾年,于是建庙纪念这种方法并祭拜相应神仙。</p>
在一串文章后面还有各种神仙的图样,画的平平常常,多半出自哪个画师赶工之作,只不过一看到那些神仙的名字,邓志谟就感觉莫名其妙:</p>
当头的一个神仙叫做“救荒瓜菜仙人”,身上背着“救荒瓜菜百宝袋”,飞在云端,向下播撒各种菜蔬。</p>
而后的一群神仙则是“地瓜公”“攀蒲婆”“花生公”“洋芋公”等等,每个神仙身上都有具有明显植物特征的装饰:或是带草叶子的头簪,或是拿着挂有瓜果的拐杖,或是穿着作物纹样的衣服。</p>
这些神仙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乡野百姓祭祀的野神,根本上不得台面。</p>
王金贵不认字,而邓志谟粗读这些书稿后就向王文龙投去疑惑目光。</p>
王文龙一笑,先解释了瓜菜代的原理,两人理解后便都称妙。</p>
王文龙接着说道:“瓜菜代原理虽然简单,但是百姓从来没有尝试过,必然难以接受,最好方法还是编造故事让百姓得知,听说有成功楷模百姓心中才能产生希望,这才有实践的动力。”</p>
这也是王文龙不得已而为之。</p>
确定要实行瓜菜代之后,徐学聚的推广却很快就遇到困难。</p>
百姓对朝廷教他们的种地方法非常不热心,纷纷想着择机逃荒,见到朝廷官员要求他们继续种田,反而以为是朝廷怕他们逃荒影响周围的治安于是故意骗他们留在土地上。</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