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龙微笑说道:“甲骨研究会非常重视此次成立典礼,能够有今日研究会之正式成立,乃是甲骨社上下同仁们努力数年的结果,我也很感激诸位先生收到请帖能够赏光前来、共襄盛举。”</p>
他一番话说的平和,顺带还捧了捧今天到场的诸位官员。</p>
接着王文龙继续说:“我是甲骨研究会的研究室主任,深刻知晓考古发掘的艰难,这也是我们以为必须成立研究会来保护考古事业的原因。前几日我们才完成了辽东红山文化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辽东地处偏远,人口希少,边境军屯的条件更是艰难,能够完成此次发掘,我同着参加发掘的王伯良先生等甲骨社的先生都是吃了不少苦头的。而此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辽东百姓许多帮助。边境的军官准许我们在当地发掘文物,甚至为我们跑关系买下地皮,边境的军户们收留我等在家中吃喝,正是农忙的当口,听闻我们要发掘,也有不少军户却主动跑来帮忙。”</p>
“在下亲眼观察,发现辽东百姓实在是朴实可爱,由此也对于辽东的历史产生兴趣。询问之下才得知如今的辽东边民大多数都是本朝间从内地迁移而去的,最早是为了清扫北元,作战得胜之后他们原本就要回家过上安乐日子,可当时朝廷一声令下,命令他们屯垦边疆,永葆北境,这些军户的祖先们便毅然决然的留在了辽东。二百年间,每当蒙古人、鞑靼人、女真人入寇辽东,这些军户都拿起武器英勇抵抗,守卫了我大明的辽东疆土。”</p>
“这次完成了红山考古发掘之后,我途经开原城,城中的社学要我去做会讲,我由此又接触到当地一些读书人,听闻了他们所说的辽东情况……”</p>
王文龙朗声当着众人的面缓缓说着辽东人的景况,他把佟卜年、萧汝芳所讲的情形动情的讲述出来,自然做了一些艺术加工,描述出了一群身处边疆依旧用功读书、心向大明的辽东士子形象。</p>
众官员们听着听着便渐渐沉浸进去,他们也总算明白为何王文龙今天会做上这样一桌饭菜。</p>
随着王文龙的讲述,众人渐渐将自己带入了那群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同时又备受内地人歧视、误解甚至欺负的辽东百姓视角。</p>
这年代的内地人对于辽人的歧视非常常见。</p>
甚至包括原本历史上提出“以辽守辽”的孙承宗在辽东任上时也呼吁提防辽人,认为“辽将、辽兵,便结成族类,渐成极重之势”,同时他对于手下其他地方的军队抱团却又不以为意。</p>
且因为辽人在朝中几乎没有声量,在王文龙讲述辽东人的感受之前,大多数公卿甚至不觉得自己对辽东人有采取歧视的做法。</p>
和读书人讲道理还是比较方便的,起码读书人在公开场合还比较要脸。</p>
听到王文龙讲述辽东人的遭遇,在场的公卿们顿时有些不好意思。当王文龙表示辽东边地的军粮供应时长不充足,高粱米水饭、黄豆酱以及杂粮干饼子是军户百姓日常的食物时,再没有官员敢对今天甲骨研究社招待大家吃这些玩意儿表示反对意见。</p>
辽东军户吃着这玩意儿还要去和蒙古人打仗呢,他们无所事事饱食终日,吃一两顿粗粮怎么了?</p>
于是哪怕嚼杂粮干饼子嚼的腮帮子疼也没有人敢抱怨。</p>
而在场采访的记者们则瞬间兴奋起来,报纸行业在大明,虽然方兴未艾,但也已经创立超过了四年时间,记者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锻炼早就有了抓新闻素材的意识,更何况能够在今天受邀到场的都是记者之中的出挑人物。</p>try{ggauto();} catch(ex){}
他们立刻就意识到今日参会的新闻价值:甲骨研究会给到场的官员们吃粗粮、王文龙所讲的故事、辽东边民的委屈遭遇――这些全都是可以挑动读者情绪的爆点</p>
《苏州旬报》派来的记者饭还没吃完,就已经构思出了选题,采访完回家的一路上他都在写稿,然后将稿件急送回苏州。</p>
十天之后,新一期《苏州旬报》头版头条便是报道此事:</p>
“大明洪武二十三年,北元残党进犯辽东,意图以此作为反攻之基地,大将叶旺率登州水军渡海直扑金州,其时刘德天之太高祖就在此军中,任步弓手,而后又随叶指挥追敌,一路北上,直逼辽阳……叶太公乃是第一次见到此等场景,大河千里冰封,平路积雪齐腰,周遭山上有苍天之古木,高十丈而有余,山君雪主笑傲林中,夜枭飞过,叫声凄寒。小旗告他曰:此乃吾等尔后屯军之所在也……”</p>
《苏州旬报》的记者果然有些水平,直接采访了王文龙从辽东带回来的刘德天,用白描的口吻讲述了刘德天高祖辈远赴辽东守边的情形,即描述了辽东边民的艰苦,又展现了他们在辽东守边对于大明的贡献。</p>
特别是刘德天自述当年他太高祖远赴镇夷堡屯兵第一年便遇到蒙古犯边,一个百户所死伤人数超过四十。记者对此着力描写,还询问曾经上过战场的刘德天许多战争细节,最后文章中所描写的他们一群山东步兵在冰天雪地中对抗蒙古骑兵的战争场面读起来让人觉得震撼而又悲壮。</p>
……</p>
冯子轩是苏州的一个普通文人,因为苏州的科举竞争激烈,他甚至没能考上秀才,只能替村中的大户做个账房。</p>
冯子轩不甘心一辈子做个抄抄写写的账房,原本打算去学医,但最近考古学和考据学突然火爆,冯子轩又改志向,打算学习考古和考据,未来给人当个卿客。</p>
这天他到苏州城中替东家查了他所入股的几家铺面的账,正打算坐夜航船回村,上船之前在小码头边看到个抄报摊,冯子轩走上前去问道:“你这里有《红山玉讲稿》么?”</p>
“老爷来的真巧,你瞧,这《红山玉讲稿》的抄报纸才刚到,油墨还香着呢。”书客从匣中拿出一份薄薄的《红山玉讲稿》,这是王文龙在开原社学会讲的稿件,小半个月前才在京城发出来,刚到的苏州,冯子轩有志于此,自然要买来学习。</p>
冯子轩看到那稿子却没有直接买下,而是防备的问道:“你这稿件是全的么?”</p>
“这是当然。”那书客郑重承诺,“我们印的都是全本,若是发现有漏字漏印的,老爷尽管回来退。”</p>
随着蜡版油印技术的普及印刷的成本在降低,廉价书籍渐渐充斥市场,但也带来了一些坏风气。</p>
不少的印刷商再也不注重堂号的品牌价值,只想赚快钱,往往出一些不全本的书籍用来骗人,比如原书十万字,而他们翻印的本子就只有八万字,且不是前八万字,而是选取书籍的前四万字和后四万字,读者要看到一大半时才发觉不对,冯子轩就被这种劣质书籍给坑过。</p>
拿过这讲稿翻看一下,感觉应该没有漏页,冯子轩这才继续问:“新的一期《苏州旬报》有么?”</p>
“有,有,您稍待,我回店里去取。”书客连忙说。</p>
《苏州旬报》销售用的是专销模式,这书客就是一个包销商,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从报社进来报纸,而读者自己去报社买报都原价销售。</p></div>
他一番话说的平和,顺带还捧了捧今天到场的诸位官员。</p>
接着王文龙继续说:“我是甲骨研究会的研究室主任,深刻知晓考古发掘的艰难,这也是我们以为必须成立研究会来保护考古事业的原因。前几日我们才完成了辽东红山文化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辽东地处偏远,人口希少,边境军屯的条件更是艰难,能够完成此次发掘,我同着参加发掘的王伯良先生等甲骨社的先生都是吃了不少苦头的。而此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辽东百姓许多帮助。边境的军官准许我们在当地发掘文物,甚至为我们跑关系买下地皮,边境的军户们收留我等在家中吃喝,正是农忙的当口,听闻我们要发掘,也有不少军户却主动跑来帮忙。”</p>
“在下亲眼观察,发现辽东百姓实在是朴实可爱,由此也对于辽东的历史产生兴趣。询问之下才得知如今的辽东边民大多数都是本朝间从内地迁移而去的,最早是为了清扫北元,作战得胜之后他们原本就要回家过上安乐日子,可当时朝廷一声令下,命令他们屯垦边疆,永葆北境,这些军户的祖先们便毅然决然的留在了辽东。二百年间,每当蒙古人、鞑靼人、女真人入寇辽东,这些军户都拿起武器英勇抵抗,守卫了我大明的辽东疆土。”</p>
“这次完成了红山考古发掘之后,我途经开原城,城中的社学要我去做会讲,我由此又接触到当地一些读书人,听闻了他们所说的辽东情况……”</p>
王文龙朗声当着众人的面缓缓说着辽东人的景况,他把佟卜年、萧汝芳所讲的情形动情的讲述出来,自然做了一些艺术加工,描述出了一群身处边疆依旧用功读书、心向大明的辽东士子形象。</p>
众官员们听着听着便渐渐沉浸进去,他们也总算明白为何王文龙今天会做上这样一桌饭菜。</p>
随着王文龙的讲述,众人渐渐将自己带入了那群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同时又备受内地人歧视、误解甚至欺负的辽东百姓视角。</p>
这年代的内地人对于辽人的歧视非常常见。</p>
甚至包括原本历史上提出“以辽守辽”的孙承宗在辽东任上时也呼吁提防辽人,认为“辽将、辽兵,便结成族类,渐成极重之势”,同时他对于手下其他地方的军队抱团却又不以为意。</p>
且因为辽人在朝中几乎没有声量,在王文龙讲述辽东人的感受之前,大多数公卿甚至不觉得自己对辽东人有采取歧视的做法。</p>
和读书人讲道理还是比较方便的,起码读书人在公开场合还比较要脸。</p>
听到王文龙讲述辽东人的遭遇,在场的公卿们顿时有些不好意思。当王文龙表示辽东边地的军粮供应时长不充足,高粱米水饭、黄豆酱以及杂粮干饼子是军户百姓日常的食物时,再没有官员敢对今天甲骨研究社招待大家吃这些玩意儿表示反对意见。</p>
辽东军户吃着这玩意儿还要去和蒙古人打仗呢,他们无所事事饱食终日,吃一两顿粗粮怎么了?</p>
于是哪怕嚼杂粮干饼子嚼的腮帮子疼也没有人敢抱怨。</p>
而在场采访的记者们则瞬间兴奋起来,报纸行业在大明,虽然方兴未艾,但也已经创立超过了四年时间,记者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锻炼早就有了抓新闻素材的意识,更何况能够在今天受邀到场的都是记者之中的出挑人物。</p>try{ggauto();} catch(ex){}
他们立刻就意识到今日参会的新闻价值:甲骨研究会给到场的官员们吃粗粮、王文龙所讲的故事、辽东边民的委屈遭遇――这些全都是可以挑动读者情绪的爆点</p>
《苏州旬报》派来的记者饭还没吃完,就已经构思出了选题,采访完回家的一路上他都在写稿,然后将稿件急送回苏州。</p>
十天之后,新一期《苏州旬报》头版头条便是报道此事:</p>
“大明洪武二十三年,北元残党进犯辽东,意图以此作为反攻之基地,大将叶旺率登州水军渡海直扑金州,其时刘德天之太高祖就在此军中,任步弓手,而后又随叶指挥追敌,一路北上,直逼辽阳……叶太公乃是第一次见到此等场景,大河千里冰封,平路积雪齐腰,周遭山上有苍天之古木,高十丈而有余,山君雪主笑傲林中,夜枭飞过,叫声凄寒。小旗告他曰:此乃吾等尔后屯军之所在也……”</p>
《苏州旬报》的记者果然有些水平,直接采访了王文龙从辽东带回来的刘德天,用白描的口吻讲述了刘德天高祖辈远赴辽东守边的情形,即描述了辽东边民的艰苦,又展现了他们在辽东守边对于大明的贡献。</p>
特别是刘德天自述当年他太高祖远赴镇夷堡屯兵第一年便遇到蒙古犯边,一个百户所死伤人数超过四十。记者对此着力描写,还询问曾经上过战场的刘德天许多战争细节,最后文章中所描写的他们一群山东步兵在冰天雪地中对抗蒙古骑兵的战争场面读起来让人觉得震撼而又悲壮。</p>
……</p>
冯子轩是苏州的一个普通文人,因为苏州的科举竞争激烈,他甚至没能考上秀才,只能替村中的大户做个账房。</p>
冯子轩不甘心一辈子做个抄抄写写的账房,原本打算去学医,但最近考古学和考据学突然火爆,冯子轩又改志向,打算学习考古和考据,未来给人当个卿客。</p>
这天他到苏州城中替东家查了他所入股的几家铺面的账,正打算坐夜航船回村,上船之前在小码头边看到个抄报摊,冯子轩走上前去问道:“你这里有《红山玉讲稿》么?”</p>
“老爷来的真巧,你瞧,这《红山玉讲稿》的抄报纸才刚到,油墨还香着呢。”书客从匣中拿出一份薄薄的《红山玉讲稿》,这是王文龙在开原社学会讲的稿件,小半个月前才在京城发出来,刚到的苏州,冯子轩有志于此,自然要买来学习。</p>
冯子轩看到那稿子却没有直接买下,而是防备的问道:“你这稿件是全的么?”</p>
“这是当然。”那书客郑重承诺,“我们印的都是全本,若是发现有漏字漏印的,老爷尽管回来退。”</p>
随着蜡版油印技术的普及印刷的成本在降低,廉价书籍渐渐充斥市场,但也带来了一些坏风气。</p>
不少的印刷商再也不注重堂号的品牌价值,只想赚快钱,往往出一些不全本的书籍用来骗人,比如原书十万字,而他们翻印的本子就只有八万字,且不是前八万字,而是选取书籍的前四万字和后四万字,读者要看到一大半时才发觉不对,冯子轩就被这种劣质书籍给坑过。</p>
拿过这讲稿翻看一下,感觉应该没有漏页,冯子轩这才继续问:“新的一期《苏州旬报》有么?”</p>
“有,有,您稍待,我回店里去取。”书客连忙说。</p>
《苏州旬报》销售用的是专销模式,这书客就是一个包销商,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从报社进来报纸,而读者自己去报社买报都原价销售。</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