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所的官厅里,徐平和贾宪两人趴在桌子上,仔细地研究着贾宪的小册子。
经过几天的努力,徐平终于在这个系统里补上了自己的知识。中国的数学系统有一套自己的公理理论,根据这套理论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最少在这个年代,中国的数学是遥遥领先于全世界的。徐平要做的是把前世所学的知识补充融合到这个系统里,而不是另起炉灶,因为那完全没有必要,这系统完善起来与前世的数学系统也没有什么差别。
在纸上把贾宪三角完整地画出来,徐平一一解释给贾宪听。这个三角就是二项式的系数表,贾宪就是利用这一点来开高次方的。不过这个三角有更加广阔的用途,是贾宪所没有想到的,徐平刚好讲给他听,显示自己仔细考虑过。
现在纸上徐平还是用的汉字,本来他也想改成前世所用的阿位伯数字,想想现在的人接受起来可能没那么快,还是等到以后慢慢来的好。
之所以选在编修所衙门,是因为徐平要避嫌。司天监观天象言天下祸福,很带有些神秘色彩,为了以防万一,严禁他们与宗室和大臣交往,私下来往更是忌讳。虽然一直有人把这规定不当回事,请司天监官员回家算命算黄道吉日,朝廷也没有重罚,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审前朝规定,徐平却没有必要给别人这个把柄。
正在徐平与贾宪讨论得热烈的时候,王拱辰从外面进来。
见礼过了,王拱辰凑上来看了看徐平和贾宪讨论的东西,撇撇嘴摇摇头,无奈地坐到了一边。虽然是状元,王拱辰对这些东西却一窍不通。
与贾宪讨论了一会,两人分别坐下休息,喝口茶歇口气。
这个时候徐平才问王拱辰:“君贶,来找我是有什么事情?”
王拱辰站起身来,把手里拿着两本书放在徐平的案几上:“这是国子监和都进奏院新印出来的,副使,你看看人家上面写的,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话。再看看我们三司印的书,有用是有用,可不显自己的功劳啊!”
徐平笑着拿起两本书来翻了翻,没有说话。
从第一次印《钱法类书》,徐平就把它办成了半月刊,每月印制两次。因为铁钱正在试用阶段,钱法的讨论暂告一段落,最近集中到了西川交子和飞钱业务上。现在这书也从最初的徐平找三司官员和馆阁成员约稿,发展到了两制词臣参与,更有不少地方官员也让进奏院带自己的稿子来,讨论得越来越深入。
欧阳修的那篇关于钱法的文章徐平还是在上面登了,不过跟其他注重实际的文章比起来,有些显眼,也没有其他人跟进,让欧阳修有些失落。
范仲淹判国子监后,欧阳修等人一下子找到了主心骨。没过几天,他们就决心照着三司的样子自己也办一本丛书,以国子监的名义出。
国子监本就是最大的出书机构之一,而且校勘精良,印刷精美,口碑极佳,是市面上当之无愧的名牌产品。最关键的就是国子监有馆阁做后盾,那里高人云集,他们校出来的书极少出错,是难得的佳本。就连国外的使节来了,国子监图书也是他们最大宗的走私物品,尤以高丽使节为最,他们每到东京就千方百计搜罗国子监出的图书。
这个时候是禁止带这些书籍出境的,不过使节盘不严。
国子监出的第一本,全是关于儒家经籍的新解新注,都出自名家手笔,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打出了名声。第二本起,便开始有了对朝政的批评,矛头直指吕夷简。吕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指桑骂槐。文人对经书上的一句话都能解出一百种意思来,这话背后的意思哪个还看不出来?
没几天,都进奏院便在《进奏院报》后面跟了一本小书,用的是各级官员所写,以介绍政绩为名,实际上是为吕夷简一党辨解。
都进奏院名义上是隶在枢密院名下的,事关机密,不能让外臣插手,算是原来的枢密院属于内朝一部分留下的痕迹。现在的枢密使张士逊本来就是吕夷简一党,利用权柄做这样一件事轻而易举。这也是吕夷简的风格,做事情不自己出面。
国子监和都进奏院人手又足,手里的公使钱也充裕,基本都是五天出一本,比三司刻书局的出书效率高多了。
这种情况本就在徐平的意料之中,只要自己开了这个头,必然会有大臣跟上利用。不要说专门刻书,以前的《进奏院报》还被宰执插手为自己造声势呢。
《进奏院报》就是唐朝时的邸报,取消了藩镇节度使,太宗时候原来藩镇的驻京机构便改成了都进奏院,改为由朝廷掌控。几乎朝廷的所有大事都会在报上登出来,甚至连皇上的日常活动都会刊载,让在京外地方的臣僚知道朝廷的基本情况。
有这个现成的发行渠道,都进奏院发行丛书比国子监都方便。
徐平对这两家的动作视而不见,编修所的其他官员可觉得愤愤不平。本来是三司最先发行丛书的,而且费了不少心力,不成想最后被别人抢了风头。
抢风头也就罢了,看看他们上面的文章,真正对于现实有用的文字很少,国子监专注于攻击吕夷简,顺便标榜自己是学术正宗。都进奏院则基本是节选最能彰显吕夷简一党功绩的事迹,写文赞扬,毫不避讳。
有这两家比着,三司刻书局明显吃力不讨好吗!
徐平对有些闷闷不乐的王拱辰道:“不要去跟别人比,我们做好自己就好。现在是国子监和都进奏院印书,过几天御史台忍不住了也印才吓人呢。每个衙门都有自己的事,印书当然也是印自己衙门的职事,没必要多想。“
王拱辰道:“可他们都是为自己表功啊,我们为什么不行?”
“功劳不是想表就能表出来的,他们又不是审官院。放心好了,该是自己的功劳跑不掉,没有的功劳也吹不出来。”
虽然嘴上这样劝王拱辰,但徐平不参与那两家的宣传战,还是因为三司现在基本超脱于两党外,他们要斗便让他们斗,自己没必要搀和进去。自己没有靠山,在官场上也没有根基,这种漩涡就要远远躲开。除非真地到了有一天,徐平的相对份量足够重了,才可以加入进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官场上生存,要学会的首先是隐忍,徐平越来越明白这一点了。(未完待续。)
经过几天的努力,徐平终于在这个系统里补上了自己的知识。中国的数学系统有一套自己的公理理论,根据这套理论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最少在这个年代,中国的数学是遥遥领先于全世界的。徐平要做的是把前世所学的知识补充融合到这个系统里,而不是另起炉灶,因为那完全没有必要,这系统完善起来与前世的数学系统也没有什么差别。
在纸上把贾宪三角完整地画出来,徐平一一解释给贾宪听。这个三角就是二项式的系数表,贾宪就是利用这一点来开高次方的。不过这个三角有更加广阔的用途,是贾宪所没有想到的,徐平刚好讲给他听,显示自己仔细考虑过。
现在纸上徐平还是用的汉字,本来他也想改成前世所用的阿位伯数字,想想现在的人接受起来可能没那么快,还是等到以后慢慢来的好。
之所以选在编修所衙门,是因为徐平要避嫌。司天监观天象言天下祸福,很带有些神秘色彩,为了以防万一,严禁他们与宗室和大臣交往,私下来往更是忌讳。虽然一直有人把这规定不当回事,请司天监官员回家算命算黄道吉日,朝廷也没有重罚,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审前朝规定,徐平却没有必要给别人这个把柄。
正在徐平与贾宪讨论得热烈的时候,王拱辰从外面进来。
见礼过了,王拱辰凑上来看了看徐平和贾宪讨论的东西,撇撇嘴摇摇头,无奈地坐到了一边。虽然是状元,王拱辰对这些东西却一窍不通。
与贾宪讨论了一会,两人分别坐下休息,喝口茶歇口气。
这个时候徐平才问王拱辰:“君贶,来找我是有什么事情?”
王拱辰站起身来,把手里拿着两本书放在徐平的案几上:“这是国子监和都进奏院新印出来的,副使,你看看人家上面写的,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话。再看看我们三司印的书,有用是有用,可不显自己的功劳啊!”
徐平笑着拿起两本书来翻了翻,没有说话。
从第一次印《钱法类书》,徐平就把它办成了半月刊,每月印制两次。因为铁钱正在试用阶段,钱法的讨论暂告一段落,最近集中到了西川交子和飞钱业务上。现在这书也从最初的徐平找三司官员和馆阁成员约稿,发展到了两制词臣参与,更有不少地方官员也让进奏院带自己的稿子来,讨论得越来越深入。
欧阳修的那篇关于钱法的文章徐平还是在上面登了,不过跟其他注重实际的文章比起来,有些显眼,也没有其他人跟进,让欧阳修有些失落。
范仲淹判国子监后,欧阳修等人一下子找到了主心骨。没过几天,他们就决心照着三司的样子自己也办一本丛书,以国子监的名义出。
国子监本就是最大的出书机构之一,而且校勘精良,印刷精美,口碑极佳,是市面上当之无愧的名牌产品。最关键的就是国子监有馆阁做后盾,那里高人云集,他们校出来的书极少出错,是难得的佳本。就连国外的使节来了,国子监图书也是他们最大宗的走私物品,尤以高丽使节为最,他们每到东京就千方百计搜罗国子监出的图书。
这个时候是禁止带这些书籍出境的,不过使节盘不严。
国子监出的第一本,全是关于儒家经籍的新解新注,都出自名家手笔,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打出了名声。第二本起,便开始有了对朝政的批评,矛头直指吕夷简。吕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指桑骂槐。文人对经书上的一句话都能解出一百种意思来,这话背后的意思哪个还看不出来?
没几天,都进奏院便在《进奏院报》后面跟了一本小书,用的是各级官员所写,以介绍政绩为名,实际上是为吕夷简一党辨解。
都进奏院名义上是隶在枢密院名下的,事关机密,不能让外臣插手,算是原来的枢密院属于内朝一部分留下的痕迹。现在的枢密使张士逊本来就是吕夷简一党,利用权柄做这样一件事轻而易举。这也是吕夷简的风格,做事情不自己出面。
国子监和都进奏院人手又足,手里的公使钱也充裕,基本都是五天出一本,比三司刻书局的出书效率高多了。
这种情况本就在徐平的意料之中,只要自己开了这个头,必然会有大臣跟上利用。不要说专门刻书,以前的《进奏院报》还被宰执插手为自己造声势呢。
《进奏院报》就是唐朝时的邸报,取消了藩镇节度使,太宗时候原来藩镇的驻京机构便改成了都进奏院,改为由朝廷掌控。几乎朝廷的所有大事都会在报上登出来,甚至连皇上的日常活动都会刊载,让在京外地方的臣僚知道朝廷的基本情况。
有这个现成的发行渠道,都进奏院发行丛书比国子监都方便。
徐平对这两家的动作视而不见,编修所的其他官员可觉得愤愤不平。本来是三司最先发行丛书的,而且费了不少心力,不成想最后被别人抢了风头。
抢风头也就罢了,看看他们上面的文章,真正对于现实有用的文字很少,国子监专注于攻击吕夷简,顺便标榜自己是学术正宗。都进奏院则基本是节选最能彰显吕夷简一党功绩的事迹,写文赞扬,毫不避讳。
有这两家比着,三司刻书局明显吃力不讨好吗!
徐平对有些闷闷不乐的王拱辰道:“不要去跟别人比,我们做好自己就好。现在是国子监和都进奏院印书,过几天御史台忍不住了也印才吓人呢。每个衙门都有自己的事,印书当然也是印自己衙门的职事,没必要多想。“
王拱辰道:“可他们都是为自己表功啊,我们为什么不行?”
“功劳不是想表就能表出来的,他们又不是审官院。放心好了,该是自己的功劳跑不掉,没有的功劳也吹不出来。”
虽然嘴上这样劝王拱辰,但徐平不参与那两家的宣传战,还是因为三司现在基本超脱于两党外,他们要斗便让他们斗,自己没必要搀和进去。自己没有靠山,在官场上也没有根基,这种漩涡就要远远躲开。除非真地到了有一天,徐平的相对份量足够重了,才可以加入进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官场上生存,要学会的首先是隐忍,徐平越来越明白这一点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