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到位子上坐下来,看着不远处的灯火出神。
读圣贤书要看其原文,要了解其本意,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很正确,但只是好像而已。从孟子说出这句话,经过后世一代一代人的演绎,早已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圣贤之所以是圣贤,不仅仅是由于他们是那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更是因为在他们身上累积了千百年来多少人的沉淀,那是能说剥去就能剥去的?
徐平去从《孟子》原文来解释这个“利”字,明白说还是托古改制的那一套。赵祯自小由名师教导,受过良好的教育,哪里还不明白这个道理。
孟子解诗,强调要“以意逆志”,徐平所说,是符合这个原则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赵祯在仔细思考中间的利弊得失,而没有直接出口反驳。
从王安石,到追随他的改革派,之所以把孟子抬起来,其实跟韩愈提孟子道统的目的和立场有细微的不同。王安石等人尊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意逆志”这个四个字,是托古改制进行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以己之意,而逆推古圣贤之志,实际上就把秦汉以下的儒家经典全部抛开,相当于另起炉灶。
孟子虽然迂阔,他的理论也大多不符合当时的实际,但根本上,他是以一个改革者的面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对于当时的各国是如此,对于儒家就更加是如此。他的这个改革者的特性,才是他从诸子被抬起来进入孔庙的原因。
一直到北宋末年,孟子最主要的标签就是改革旗帜,随着改革的失败而慢慢丧失这一光环。至于后来,进了孔庙的孟子,自然就任由打扮,他本来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徐平已经注意到了这个年代人们心中的孟子,跟自己前世是有很大不同的,对李觏极端反对孟子的态度很犹豫。毕竟,自己也是改革者,总是要有一块招牌。这样一块招牌是借用这么一位古人,还是去另行打造,还要在实践中摸索,由实践给出答案。
思考良久,赵祯吐出一口气:“于国有利之事自然很多,但以钱粮为纲,此话只要一出朕口,必然天下鼎沸!此事容后再议,不由朕口,更加不能着于诏书,且先一步一步来吧。要改朝政,我们先从容易做的开始。”
徐平的心里也出了一口气,他不怕赵祯搁置起来,时间毕竟是在自己一边的。他怕的是赵祯直接跟自己辨论,说到底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呢。
向赵祯拱手,徐平道:“陛下谨慎,正是以天下苍生为念。臣尚年幼,经过的世事还不多,所思未必周全。在陛下身边且学且做,且做且学,慢慢来总是好的。”
赵祯点头,面色也缓和下来:“此事朕可以不说,但你在三司,管的就是天下钱粮,可以放手去做。真闯出事来,有朕担当!你我二人携手,也胜过无数无用书生!”
“谢陛下恩典!只是如此重任落在臣的身上,却如泰山压顶,只怕臣担不起。”
赵祯笑道:“我担得起,你自然就担得起!”
说完,赵祯指了指身边的位子,让徐平坐了下来。
徐平谢恩坐下,又道:“只要手里有了钱粮,天下的百姓衣食无忧,国内便就无大事。至于外部,此时契丹也是新君继位不久,当无大变。只有党项,现在看来早晚会闹出大乱子。不过党项那里,小瞧了自然不可以,其倾国之兵,据说可以有数十万之众,陕西河东两路压力极大。但也不至于过于高估他们,党项终究是小国,地瘠人贫,引动朝廷的也不过是两路之地。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只要朝廷钱粮充足,熬上几年也能熬死他们。最怕的其实不是党项的军事威胁,还是由此消耗的巨额钱粮,外乱引起内乱。说到底,只要府库充盈,内外都不足惧!”
“不错,只要有钱粮在手,天下可走!可是,徐平,我是天子,天子要有天子之德,必须要以仁德治理天下。我也知道钱粮很重要,但对于天子来说,这永远不是最重要的。你在邕州以通判提举蔗糖务,提举溪峒事,权知州,入京为判官,为盐铁副使,除了提举溪峒治理蛮族,都是在跟钱粮在打交道。你的为人做事我已经知晓,不会让你做两制词臣,哼,那个想做你也做不来啊!在诏书敕令上,你敢写一句以钱粮为纲,我可以容你,文武百官绝容不了你!以后,你还是老老实实在三司吧。”
“臣明白,臣要学的确实还有很多!”
两制词臣代为起草诏书敕令,文采好只是基本要求,还要求有政治敏感性。乱写一句话,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晏殊也是当过参知政事的人,还不是因为当年为翰林学士的时候写李宸妃制词没有政治敏感性,一下就被撸掉了,现在还升不上去。
徐平现在的理论水平,让他去做知制诰也做不了,不然就等着让人看笑话吧。
宰执以下四入头,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三司使和知开封府。除了知开封府兼具地方官的身份,其他三个都有一个备份职位。翰林学士的备份是知制诰,御史中丞的备份是御史知杂,三司使的备份就是徐平现在任的三司副使。跟这些职位大致相当的自然还有很多,如判三班院、流内铨、知审官院、审刑院等等,但都不如这三个职位是明确的上升阶梯,也远不如这三个职位重要。
三者之中,知制诰又以词臣清贵高高在上,而且可以直升翰林学士,是离着宰执最近的位子。御史知杂次之,御史纠查百官,在礼仪上远超同阶。三司副使的权重责任也大,出力不讨好,从加官进爵的角度来说,反而是最差的。
御史中丞有资历要求,一般御史知杂是不能直升的。三司使由于主管财政,权责重大,资历要求更严,基本不可能由三司副使直接升上去。
徐平到了现在,已经面临到了这么一个尴尬局面。想在三司干下去,就只能把这一任三司副使干完,甚至做两任。然后由于资历的缺陷,还是不能升三司使,必须出去外任。要么,就转到其他资序,曲线迁转。
赵祯想提拔徐平,合理的安排就是让徐平由盐铁副使转任知制诰,由知制诰升翰林学士,再由翰林学士为宰执。心里有这个想法,但与徐平一谈,发现徐平完全干不了知制诰这活,硬让他去做反而是害了他。
那有什么办法?只好去慢慢熬资历了。好在大家还年轻,还都有时间。
夜色已经深了,赵祯看着窗外,轻轻叹了口气:“说了半天,结果还是说了你在三司做的事情,只是在我面前理清了头绪而已。如今,我最担心,是朝廷的吏治。在这上面,你却只字未担。是怕在这里说了,会得罪同僚吗?”
徐平想了想,摇头笑了笑:“臣若说是不怕,那也是虚言。我本是开封城里卖酒人家的儿子,托皇上圣明,侥幸中了个进士,诸般气运加身,才有了今日之富贵。我自己心里自然知道这富贵来之不易,与同僚相处一直小心翼翼,出身在这里吗!但若说我是怕得罪同僚,就不敢在面前说话,那也是过了,徐平不是那种人。”
“有所畏惧,又有所不惧,不错!那你说一说,要改革吏制,如今要如何做?”
徐平低头想了一想,吏制改革,这才是赵祯最关心的。其他什么大道理,做大臣的只管自己研究去,跟皇上说有什么用?做皇上的才不要听这些呢。
理出个头绪,徐平对赵祯道:“恕臣直言,在朝为臣僚,上事君,下管民,本身就是一人兼两重身份。臣曾经到勾栏去听人说小说,说三分中有一节,是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燃香立誓结为兄弟——”
听到这里,赵祯突然兴奋起来:“你也喜欢听人说小说?我也喜欢听!只是在深宫里,没有机会,只能在上元之类大节,与民同乐的时候偶尔听一耳朵。说三分里桃园结义这一节,我用了几年功夫,唉,还是没听过完整的!”
徐平愣了一下,闭住了嘴。赵祯对这些市井玩意相当感兴趣,小说喜欢听,还喜欢看人相扑。尤其是有一年在他面前有女子相扑,他看得目不转睛,一时传为笑谈。
那些相扑女子身躯壮硕,而且身上衣衫极少,一个皇帝看这个,极不雅观。不过上元节与民同乐,没有什么拘束,百官和开封城的百姓也只是笑笑而已。
但在平时,勾栏瓦肆的艺人是极难进宫的。赵祯敢没事叫人进宫说一段小说,或者表演相扑,就等着被百官喷死吧。皇帝不务正业,醉心这些低俗娱乐,还想不想当了?有闲功夫听大儒讲经书去。所以赵祯盼过年,心情那是比小孩子还热烈。
徐平突然觉得,赵祯这皇帝当的,也挺不容易的。
(备注:皇帝自称是“朕”,但并不是说当皇帝的人,都是“朕”字不离口,实际上他们大多数的时候,还是自称“我”。笼统来说,强调自己皇帝的身份时,用朕这个称呼,强调自己这个人时,用“我”来自称。这就跟其他人是一样的,当官的在皇帝面前自称为“臣”,下级在上级面前自称“下官”,孩子们在父母的面前自称“孩儿”,妻妾在丈夫面自前自称“奴”,都是跟这差不多原则。当然这也不绝对,只是一个大致原则,毕竟不是每个人时时心里都绷着这跟弦。)(未完待续。)
读圣贤书要看其原文,要了解其本意,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很正确,但只是好像而已。从孟子说出这句话,经过后世一代一代人的演绎,早已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圣贤之所以是圣贤,不仅仅是由于他们是那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更是因为在他们身上累积了千百年来多少人的沉淀,那是能说剥去就能剥去的?
徐平去从《孟子》原文来解释这个“利”字,明白说还是托古改制的那一套。赵祯自小由名师教导,受过良好的教育,哪里还不明白这个道理。
孟子解诗,强调要“以意逆志”,徐平所说,是符合这个原则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赵祯在仔细思考中间的利弊得失,而没有直接出口反驳。
从王安石,到追随他的改革派,之所以把孟子抬起来,其实跟韩愈提孟子道统的目的和立场有细微的不同。王安石等人尊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意逆志”这个四个字,是托古改制进行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以己之意,而逆推古圣贤之志,实际上就把秦汉以下的儒家经典全部抛开,相当于另起炉灶。
孟子虽然迂阔,他的理论也大多不符合当时的实际,但根本上,他是以一个改革者的面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对于当时的各国是如此,对于儒家就更加是如此。他的这个改革者的特性,才是他从诸子被抬起来进入孔庙的原因。
一直到北宋末年,孟子最主要的标签就是改革旗帜,随着改革的失败而慢慢丧失这一光环。至于后来,进了孔庙的孟子,自然就任由打扮,他本来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徐平已经注意到了这个年代人们心中的孟子,跟自己前世是有很大不同的,对李觏极端反对孟子的态度很犹豫。毕竟,自己也是改革者,总是要有一块招牌。这样一块招牌是借用这么一位古人,还是去另行打造,还要在实践中摸索,由实践给出答案。
思考良久,赵祯吐出一口气:“于国有利之事自然很多,但以钱粮为纲,此话只要一出朕口,必然天下鼎沸!此事容后再议,不由朕口,更加不能着于诏书,且先一步一步来吧。要改朝政,我们先从容易做的开始。”
徐平的心里也出了一口气,他不怕赵祯搁置起来,时间毕竟是在自己一边的。他怕的是赵祯直接跟自己辨论,说到底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呢。
向赵祯拱手,徐平道:“陛下谨慎,正是以天下苍生为念。臣尚年幼,经过的世事还不多,所思未必周全。在陛下身边且学且做,且做且学,慢慢来总是好的。”
赵祯点头,面色也缓和下来:“此事朕可以不说,但你在三司,管的就是天下钱粮,可以放手去做。真闯出事来,有朕担当!你我二人携手,也胜过无数无用书生!”
“谢陛下恩典!只是如此重任落在臣的身上,却如泰山压顶,只怕臣担不起。”
赵祯笑道:“我担得起,你自然就担得起!”
说完,赵祯指了指身边的位子,让徐平坐了下来。
徐平谢恩坐下,又道:“只要手里有了钱粮,天下的百姓衣食无忧,国内便就无大事。至于外部,此时契丹也是新君继位不久,当无大变。只有党项,现在看来早晚会闹出大乱子。不过党项那里,小瞧了自然不可以,其倾国之兵,据说可以有数十万之众,陕西河东两路压力极大。但也不至于过于高估他们,党项终究是小国,地瘠人贫,引动朝廷的也不过是两路之地。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只要朝廷钱粮充足,熬上几年也能熬死他们。最怕的其实不是党项的军事威胁,还是由此消耗的巨额钱粮,外乱引起内乱。说到底,只要府库充盈,内外都不足惧!”
“不错,只要有钱粮在手,天下可走!可是,徐平,我是天子,天子要有天子之德,必须要以仁德治理天下。我也知道钱粮很重要,但对于天子来说,这永远不是最重要的。你在邕州以通判提举蔗糖务,提举溪峒事,权知州,入京为判官,为盐铁副使,除了提举溪峒治理蛮族,都是在跟钱粮在打交道。你的为人做事我已经知晓,不会让你做两制词臣,哼,那个想做你也做不来啊!在诏书敕令上,你敢写一句以钱粮为纲,我可以容你,文武百官绝容不了你!以后,你还是老老实实在三司吧。”
“臣明白,臣要学的确实还有很多!”
两制词臣代为起草诏书敕令,文采好只是基本要求,还要求有政治敏感性。乱写一句话,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晏殊也是当过参知政事的人,还不是因为当年为翰林学士的时候写李宸妃制词没有政治敏感性,一下就被撸掉了,现在还升不上去。
徐平现在的理论水平,让他去做知制诰也做不了,不然就等着让人看笑话吧。
宰执以下四入头,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三司使和知开封府。除了知开封府兼具地方官的身份,其他三个都有一个备份职位。翰林学士的备份是知制诰,御史中丞的备份是御史知杂,三司使的备份就是徐平现在任的三司副使。跟这些职位大致相当的自然还有很多,如判三班院、流内铨、知审官院、审刑院等等,但都不如这三个职位是明确的上升阶梯,也远不如这三个职位重要。
三者之中,知制诰又以词臣清贵高高在上,而且可以直升翰林学士,是离着宰执最近的位子。御史知杂次之,御史纠查百官,在礼仪上远超同阶。三司副使的权重责任也大,出力不讨好,从加官进爵的角度来说,反而是最差的。
御史中丞有资历要求,一般御史知杂是不能直升的。三司使由于主管财政,权责重大,资历要求更严,基本不可能由三司副使直接升上去。
徐平到了现在,已经面临到了这么一个尴尬局面。想在三司干下去,就只能把这一任三司副使干完,甚至做两任。然后由于资历的缺陷,还是不能升三司使,必须出去外任。要么,就转到其他资序,曲线迁转。
赵祯想提拔徐平,合理的安排就是让徐平由盐铁副使转任知制诰,由知制诰升翰林学士,再由翰林学士为宰执。心里有这个想法,但与徐平一谈,发现徐平完全干不了知制诰这活,硬让他去做反而是害了他。
那有什么办法?只好去慢慢熬资历了。好在大家还年轻,还都有时间。
夜色已经深了,赵祯看着窗外,轻轻叹了口气:“说了半天,结果还是说了你在三司做的事情,只是在我面前理清了头绪而已。如今,我最担心,是朝廷的吏治。在这上面,你却只字未担。是怕在这里说了,会得罪同僚吗?”
徐平想了想,摇头笑了笑:“臣若说是不怕,那也是虚言。我本是开封城里卖酒人家的儿子,托皇上圣明,侥幸中了个进士,诸般气运加身,才有了今日之富贵。我自己心里自然知道这富贵来之不易,与同僚相处一直小心翼翼,出身在这里吗!但若说我是怕得罪同僚,就不敢在面前说话,那也是过了,徐平不是那种人。”
“有所畏惧,又有所不惧,不错!那你说一说,要改革吏制,如今要如何做?”
徐平低头想了一想,吏制改革,这才是赵祯最关心的。其他什么大道理,做大臣的只管自己研究去,跟皇上说有什么用?做皇上的才不要听这些呢。
理出个头绪,徐平对赵祯道:“恕臣直言,在朝为臣僚,上事君,下管民,本身就是一人兼两重身份。臣曾经到勾栏去听人说小说,说三分中有一节,是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燃香立誓结为兄弟——”
听到这里,赵祯突然兴奋起来:“你也喜欢听人说小说?我也喜欢听!只是在深宫里,没有机会,只能在上元之类大节,与民同乐的时候偶尔听一耳朵。说三分里桃园结义这一节,我用了几年功夫,唉,还是没听过完整的!”
徐平愣了一下,闭住了嘴。赵祯对这些市井玩意相当感兴趣,小说喜欢听,还喜欢看人相扑。尤其是有一年在他面前有女子相扑,他看得目不转睛,一时传为笑谈。
那些相扑女子身躯壮硕,而且身上衣衫极少,一个皇帝看这个,极不雅观。不过上元节与民同乐,没有什么拘束,百官和开封城的百姓也只是笑笑而已。
但在平时,勾栏瓦肆的艺人是极难进宫的。赵祯敢没事叫人进宫说一段小说,或者表演相扑,就等着被百官喷死吧。皇帝不务正业,醉心这些低俗娱乐,还想不想当了?有闲功夫听大儒讲经书去。所以赵祯盼过年,心情那是比小孩子还热烈。
徐平突然觉得,赵祯这皇帝当的,也挺不容易的。
(备注:皇帝自称是“朕”,但并不是说当皇帝的人,都是“朕”字不离口,实际上他们大多数的时候,还是自称“我”。笼统来说,强调自己皇帝的身份时,用朕这个称呼,强调自己这个人时,用“我”来自称。这就跟其他人是一样的,当官的在皇帝面前自称为“臣”,下级在上级面前自称“下官”,孩子们在父母的面前自称“孩儿”,妻妾在丈夫面自前自称“奴”,都是跟这差不多原则。当然这也不绝对,只是一个大致原则,毕竟不是每个人时时心里都绷着这跟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