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虞、钟繇二人从雒阳西行,准备前往关中赴任。因二人是京兆尹的治下县令,故二人需先至长安,拜见京兆尹守常洽,而后再前往本县任职。</p>
但雒阳与长安之间看似很近,二者之间实则拥有九百多里的距离,张、钟二人为了赶路,几乎是日夜赶路,唯有驿站时才会歇息。</p>
五月,经渑池、陕县、弘农诸县,二人进入关西地界。</p>
在过潼关时,张虞好生瞧了几眼潼关布防,深感潼关险峻,非寻常关隘所能比。</p>
或许是因临近黄河,见黄河汹涌之水拍打河岸,而潼关又这般凶险。</p>
张虞见景而抒怀情感,谓左右众人,说道:“关中怀四塞之险,天下乱时,固守关中,积蓄兵粮,挥兵东出,此是为秦汉之所以平天下之策。”</p>
张虞虽未挑明自己的想法,但如此言语却也引起了钟繇惊异。毕竟正常人哪里会想割据叛乱之事,除非本人也是野心家。</p>
惊异归惊异,但钟繇并未多想,全当张虞喜好兵事之语。</p>
过了潼关,则就进入京兆尹界,首经之县便是郑县。</p>
郑县作为自己管理的县邑,为了考察郑县的民生情况,张虞稍微放慢了些脚步。</p>
经张虞与钟繇观察,因叛军杀入三辅之故,县内外部流民多了些,加上长期无县令主持之故,秩序有所混乱。看来张虞的上任之初,便需尽快解决治安与流民问题。</p>
五月四日,张、钟二人终至长安。</p>
相较雒阳的繁荣而言,今时的长安凋敝不少,城中人口数万,与二十余万人的雒阳根本无法相比。且因战事之故,长安城愈发冷清了些。</p>
在侍从的通传下,张虞、钟繇二人得以拜见尹守常洽。</p>
堂内,常洽对张、钟二人的上任,颇是欢迎。</p>
“下官张虞,张济安,拜见常府君!”</p>
“下官钟繇,钟元常,拜见府君!”</p>
常洽邀请二人坐下,笑道:“阳陵、郑县二邑政务长期无人料理,令我不得不派遣郡功曹下县代理政事。今朝廷派遣二位至此,当解我燃眉之急!”</p>
带有蜀音的言语,说明了尹守常洽来自蜀地,而蜀地中能出两千石大员的常氏家族,唯有蜀郡常氏。而历史上撰写《华阳国志》的常璩,便是出自蜀郡常氏。</p>
顿了顿,常洽语气温和,问道:“济安之名,某略有耳闻。可是汝南黄巾乱时,率骑兵南下平乱,救汝南太守赵君彦信之人?”</p>
张虞努力辨听常洽带口音的雅言,得见常洽知道自己事迹,顿感惊讶不已,说道:“仆受王豫州之命南下,与赵君同击黄巾,不敢言救赵公。”</p>
说着,张虞疑惑道:“不知府君如何得知下官微名?”</p>
汝南平黄巾之事,在黄巾之乱里谈不上多么出彩,仅是一场小范围战役,根本不值常洽铭记。除非在那场战斗里有常洽所在意的人,莫非赵谦和常洽是亲友关系?</p>
常洽笑了笑,说道:“我与赵彦信有姻亲关系,我长女嫁与其长子为妻。赵彦信与我书信时,曾提及济安之名,今方有此问!”</p>
东汉时期,因东汉朝廷以儒学治国,不仅是中原士族崛起,来自益州蜀地的大族也慢慢崛起,尤其是蜀郡的常、赵二氏,基本都有向人官拜三公的背景。</p>
今赵谦从汝南太守升迁为光禄勋,而常洽又官拜京兆尹守,足以证明了蜀郡士族拥有不小的政治力量。</p>
张虞恍然大悟,拱手说道:“有劳赵公挂念!”</p>
常洽打量张虞俊朗的外表,念及张虞年仅弱冠,便官拜郑县令,心中一阵意动。</p>
忽然,常洽开口问道:“不知济安可有婚配?”</p>
张虞呆滞了下,瞬间明白常洽或许有意招他为婿,但已与王霁有婚约的张虞,又怎能改娶常氏女呢?</p>
“禀府君,虞已有婚约!”张虞装傻说道。</p>
闻言,常洽脸上微露出可惜之色,但心中却也释然。</p>
毕竟能以弱冠拜郑县令,家中背景是一回事,个人能力也是一回事。以张虞俊朗的相貌,文武俱全的才干,恐早就被一些士族盯上。</p>
“有婚约便好,济安、元常可待安顿之后,将妻妾接至县邑。”常洽说道:“今阳陵、郑县二邑政事,不知你二人可有所了解?”</p>
张虞作揖而拜,说道:“仆受王命西进,今任郑县令,尚不细明郑县内情,还望府君不吝指教!”</p>
“请府君指点要事!”钟繇说道。</p>
常洽点了点头,说道:“郑县为出入关中之要道,今西北叛军猖獗,故道路与驿站为关键,故不可有失。其次,郑县上任县令常年不理政事,县中所积案件众多,百姓民怨渐起,我初命功曹杜畿暂理刑事。”</p>try{ggauto();} catch(ex){}
“杜畿?”</p>
张虞心中微动了下,他前世了解过曹魏良吏,杜畿其人有所耳闻,为名将杜预之祖父,个人的政治才能似乎非常出众,但因各种原因,算是被大材小用了。</p>
或许了解张虞第一次出任长吏,常洽将郑县情况讲得颇是详细,而张虞收敛心神,认真听常洽的讲话。</p>
常洽告诫说道:“末者之事,郑县北临黄河,南近大山,县内山多而田少,故百姓无余田耕作。当下流民因战乱而东行就食,张县君需好生处理此事,以免滋生民变。”</p>
“多谢府君叮嘱!”张虞感激道。</p>
常洽所讲的内容,基本是张虞治理郑县的关键任务。而这些工作任务除了流民问题棘手外,其他两件事谈不上难办。</p>
毕竟朝廷需要的地方维稳,而不是让张虞搞检核田亩之类的高难度工作。如果张虞连治安这种最基础的事搞不好,官帽大概率不保,会被朝廷直接罢免官职。</p>
“至于阳陵县?”</p>
常洽沉吟少许,说道:“阳陵县东南新修泾水渠,然河渠多有损坏,今欲灌溉农田,还需重修河渠。另县内多有宦官门吏,钟君欲治阳陵,还需多多注意……”</p>
“诺!”</p>
钟繇脸色微凛,他的任务看似不多,但难度却比张虞高。张虞县内最棘手的是流民问题,而他治下却是宦官门人的违法问题。</p>
接着,常洽与二人针对两县政事,又聊了几句,直到其他事务打扰,这才让停下沟通,让属下功曹接待二人。</p>
次日,张、钟二人离开长安,因阳陵在渭河北岸,而郑县在南岸,二人不得不在渭水河畔话语分别。</p>
与钟繇分别之后,张虞在常洽的安排下,乘舟顺渭水而下,至郑县河津上岸。</p>
因长安有人提前知会,郑县内的属官在县功曹梁弥与郡功曹杜畿的带领下,在津口等候张虞。</p>
为了欢迎张虞,县吏们鼓噪出来欢迎声势不小。张虞不好驳众人好意,遂是拉着梁弥、杜畿二人登车而行。</p>
少顷,张虞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县府,接见郑县内的从吏。</p>
按东汉制度,县令、县丞、县尉由中央任命,县中属吏可由县令自己征辟。</p>
今郑县空缺县丞多年,而县尉尹怀今不在县中,因出现了猛虎伤人事件,目前在山里带乡民狩猎猛虎。</p>
除县丞、县尉外,属吏以功曹梁弥为长,其类似为官。而梁弥为郑县大族梁氏族人,在县内多有威望,今出任功曹已是多年,郑县换了三四任县令,而梁弥依旧为功曹。</p>
郡功曹杜畿为外来人,受常洽指派到郑县暂理刑事案件,其身份不用多说。仅是杜畿二十岁的年龄,让张虞忍不住感叹杜畿真就天资聪慧。</p>
在长安时,张虞便有向人了解杜畿,杜畿的先人虽然可以追溯到杜周、杜延年二人,但到杜畿父亲时,杜氏已经衰败,数代不为官吏,仅以耕作为生,家境贫寒。</p>
杜畿母亲去世,父亲续娶。没过多久,其父去世,杜畿与其后母为生。但后母性情刻薄,杜畿虽饱受其苦,但也因孝而出名。</p>
在常洽赏识下,杜畿在去年被征辟为功曹,因表现政绩出众,今年被安排到郑县,暂代郑县令。</p>
梁弥、杜畿二人之外,郑县属吏有五十余人,分属于各种部门,虽有诸多曹名,但经张虞的梳理,用后世的组织架构来看,大体可分为八个部门。</p>
其分别为治安、武装、交通、财政、民政、门下(秘书处)、纲纪等八部。其中纲纪为首,包含了官员长为功曹梁弥,县令、县丞不在时,县中事务由梁弥主持;纪委为廷掾,此职务归郡里安排,负责监督县吏,今由郡功曹杜畿兼任。</p>
因县级部门之多,张虞一时间记不得太多人名,仅能记住几名主官的人名。想对各部门吏员有细致了解,还需等到张虞开展工作。</p>
但从基层架构来看,汉代的基层部门已有后世行政部门的影子。而两汉能比许多王朝兴盛,与默默无闻的基层部门息息相关。</p>
一番见面后,各部的从吏识趣退散,仅留下几名主吏。而张虞与几名主吏互相认识后,便参加了梁弥主持的接风宴。</p>
是夜,张虞并未着急入睡,而是深夜办公,梳理郑县的官吏名单,思索如何开展工作。</p>
经一番深思,张虞决意从杜畿着手!</p></div>
但雒阳与长安之间看似很近,二者之间实则拥有九百多里的距离,张、钟二人为了赶路,几乎是日夜赶路,唯有驿站时才会歇息。</p>
五月,经渑池、陕县、弘农诸县,二人进入关西地界。</p>
在过潼关时,张虞好生瞧了几眼潼关布防,深感潼关险峻,非寻常关隘所能比。</p>
或许是因临近黄河,见黄河汹涌之水拍打河岸,而潼关又这般凶险。</p>
张虞见景而抒怀情感,谓左右众人,说道:“关中怀四塞之险,天下乱时,固守关中,积蓄兵粮,挥兵东出,此是为秦汉之所以平天下之策。”</p>
张虞虽未挑明自己的想法,但如此言语却也引起了钟繇惊异。毕竟正常人哪里会想割据叛乱之事,除非本人也是野心家。</p>
惊异归惊异,但钟繇并未多想,全当张虞喜好兵事之语。</p>
过了潼关,则就进入京兆尹界,首经之县便是郑县。</p>
郑县作为自己管理的县邑,为了考察郑县的民生情况,张虞稍微放慢了些脚步。</p>
经张虞与钟繇观察,因叛军杀入三辅之故,县内外部流民多了些,加上长期无县令主持之故,秩序有所混乱。看来张虞的上任之初,便需尽快解决治安与流民问题。</p>
五月四日,张、钟二人终至长安。</p>
相较雒阳的繁荣而言,今时的长安凋敝不少,城中人口数万,与二十余万人的雒阳根本无法相比。且因战事之故,长安城愈发冷清了些。</p>
在侍从的通传下,张虞、钟繇二人得以拜见尹守常洽。</p>
堂内,常洽对张、钟二人的上任,颇是欢迎。</p>
“下官张虞,张济安,拜见常府君!”</p>
“下官钟繇,钟元常,拜见府君!”</p>
常洽邀请二人坐下,笑道:“阳陵、郑县二邑政务长期无人料理,令我不得不派遣郡功曹下县代理政事。今朝廷派遣二位至此,当解我燃眉之急!”</p>
带有蜀音的言语,说明了尹守常洽来自蜀地,而蜀地中能出两千石大员的常氏家族,唯有蜀郡常氏。而历史上撰写《华阳国志》的常璩,便是出自蜀郡常氏。</p>
顿了顿,常洽语气温和,问道:“济安之名,某略有耳闻。可是汝南黄巾乱时,率骑兵南下平乱,救汝南太守赵君彦信之人?”</p>
张虞努力辨听常洽带口音的雅言,得见常洽知道自己事迹,顿感惊讶不已,说道:“仆受王豫州之命南下,与赵君同击黄巾,不敢言救赵公。”</p>
说着,张虞疑惑道:“不知府君如何得知下官微名?”</p>
汝南平黄巾之事,在黄巾之乱里谈不上多么出彩,仅是一场小范围战役,根本不值常洽铭记。除非在那场战斗里有常洽所在意的人,莫非赵谦和常洽是亲友关系?</p>
常洽笑了笑,说道:“我与赵彦信有姻亲关系,我长女嫁与其长子为妻。赵彦信与我书信时,曾提及济安之名,今方有此问!”</p>
东汉时期,因东汉朝廷以儒学治国,不仅是中原士族崛起,来自益州蜀地的大族也慢慢崛起,尤其是蜀郡的常、赵二氏,基本都有向人官拜三公的背景。</p>
今赵谦从汝南太守升迁为光禄勋,而常洽又官拜京兆尹守,足以证明了蜀郡士族拥有不小的政治力量。</p>
张虞恍然大悟,拱手说道:“有劳赵公挂念!”</p>
常洽打量张虞俊朗的外表,念及张虞年仅弱冠,便官拜郑县令,心中一阵意动。</p>
忽然,常洽开口问道:“不知济安可有婚配?”</p>
张虞呆滞了下,瞬间明白常洽或许有意招他为婿,但已与王霁有婚约的张虞,又怎能改娶常氏女呢?</p>
“禀府君,虞已有婚约!”张虞装傻说道。</p>
闻言,常洽脸上微露出可惜之色,但心中却也释然。</p>
毕竟能以弱冠拜郑县令,家中背景是一回事,个人能力也是一回事。以张虞俊朗的相貌,文武俱全的才干,恐早就被一些士族盯上。</p>
“有婚约便好,济安、元常可待安顿之后,将妻妾接至县邑。”常洽说道:“今阳陵、郑县二邑政事,不知你二人可有所了解?”</p>
张虞作揖而拜,说道:“仆受王命西进,今任郑县令,尚不细明郑县内情,还望府君不吝指教!”</p>
“请府君指点要事!”钟繇说道。</p>
常洽点了点头,说道:“郑县为出入关中之要道,今西北叛军猖獗,故道路与驿站为关键,故不可有失。其次,郑县上任县令常年不理政事,县中所积案件众多,百姓民怨渐起,我初命功曹杜畿暂理刑事。”</p>try{ggauto();} catch(ex){}
“杜畿?”</p>
张虞心中微动了下,他前世了解过曹魏良吏,杜畿其人有所耳闻,为名将杜预之祖父,个人的政治才能似乎非常出众,但因各种原因,算是被大材小用了。</p>
或许了解张虞第一次出任长吏,常洽将郑县情况讲得颇是详细,而张虞收敛心神,认真听常洽的讲话。</p>
常洽告诫说道:“末者之事,郑县北临黄河,南近大山,县内山多而田少,故百姓无余田耕作。当下流民因战乱而东行就食,张县君需好生处理此事,以免滋生民变。”</p>
“多谢府君叮嘱!”张虞感激道。</p>
常洽所讲的内容,基本是张虞治理郑县的关键任务。而这些工作任务除了流民问题棘手外,其他两件事谈不上难办。</p>
毕竟朝廷需要的地方维稳,而不是让张虞搞检核田亩之类的高难度工作。如果张虞连治安这种最基础的事搞不好,官帽大概率不保,会被朝廷直接罢免官职。</p>
“至于阳陵县?”</p>
常洽沉吟少许,说道:“阳陵县东南新修泾水渠,然河渠多有损坏,今欲灌溉农田,还需重修河渠。另县内多有宦官门吏,钟君欲治阳陵,还需多多注意……”</p>
“诺!”</p>
钟繇脸色微凛,他的任务看似不多,但难度却比张虞高。张虞县内最棘手的是流民问题,而他治下却是宦官门人的违法问题。</p>
接着,常洽与二人针对两县政事,又聊了几句,直到其他事务打扰,这才让停下沟通,让属下功曹接待二人。</p>
次日,张、钟二人离开长安,因阳陵在渭河北岸,而郑县在南岸,二人不得不在渭水河畔话语分别。</p>
与钟繇分别之后,张虞在常洽的安排下,乘舟顺渭水而下,至郑县河津上岸。</p>
因长安有人提前知会,郑县内的属官在县功曹梁弥与郡功曹杜畿的带领下,在津口等候张虞。</p>
为了欢迎张虞,县吏们鼓噪出来欢迎声势不小。张虞不好驳众人好意,遂是拉着梁弥、杜畿二人登车而行。</p>
少顷,张虞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县府,接见郑县内的从吏。</p>
按东汉制度,县令、县丞、县尉由中央任命,县中属吏可由县令自己征辟。</p>
今郑县空缺县丞多年,而县尉尹怀今不在县中,因出现了猛虎伤人事件,目前在山里带乡民狩猎猛虎。</p>
除县丞、县尉外,属吏以功曹梁弥为长,其类似为官。而梁弥为郑县大族梁氏族人,在县内多有威望,今出任功曹已是多年,郑县换了三四任县令,而梁弥依旧为功曹。</p>
郡功曹杜畿为外来人,受常洽指派到郑县暂理刑事案件,其身份不用多说。仅是杜畿二十岁的年龄,让张虞忍不住感叹杜畿真就天资聪慧。</p>
在长安时,张虞便有向人了解杜畿,杜畿的先人虽然可以追溯到杜周、杜延年二人,但到杜畿父亲时,杜氏已经衰败,数代不为官吏,仅以耕作为生,家境贫寒。</p>
杜畿母亲去世,父亲续娶。没过多久,其父去世,杜畿与其后母为生。但后母性情刻薄,杜畿虽饱受其苦,但也因孝而出名。</p>
在常洽赏识下,杜畿在去年被征辟为功曹,因表现政绩出众,今年被安排到郑县,暂代郑县令。</p>
梁弥、杜畿二人之外,郑县属吏有五十余人,分属于各种部门,虽有诸多曹名,但经张虞的梳理,用后世的组织架构来看,大体可分为八个部门。</p>
其分别为治安、武装、交通、财政、民政、门下(秘书处)、纲纪等八部。其中纲纪为首,包含了官员长为功曹梁弥,县令、县丞不在时,县中事务由梁弥主持;纪委为廷掾,此职务归郡里安排,负责监督县吏,今由郡功曹杜畿兼任。</p>
因县级部门之多,张虞一时间记不得太多人名,仅能记住几名主官的人名。想对各部门吏员有细致了解,还需等到张虞开展工作。</p>
但从基层架构来看,汉代的基层部门已有后世行政部门的影子。而两汉能比许多王朝兴盛,与默默无闻的基层部门息息相关。</p>
一番见面后,各部的从吏识趣退散,仅留下几名主吏。而张虞与几名主吏互相认识后,便参加了梁弥主持的接风宴。</p>
是夜,张虞并未着急入睡,而是深夜办公,梳理郑县的官吏名单,思索如何开展工作。</p>
经一番深思,张虞决意从杜畿着手!</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