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庄上,乔银和肃慈一路游览,边走边聊。</p>
乔银介绍当地的土地政策,以及由此应运而生的各项新规。肃慈也根据所见所闻,结合着相应的法规,品味着其中的道理。</p>
盛夏时节,蝉鸣蛙叫;阳光透过树冠的间隙,斑斑点点洒在平展的石土路上,显得祥和而又温馨。哪怕天气如此炎热,却能让人的心静下来。</p>
此时也正值夏收时节,泯南又迎来了一个好年景。太平庄又是源州最早改革土地的地方,农民收入最高,一个个喜气洋洋,干劲十足。</p>
改良后的稻子在太平庄试种成功。如今一亩水田能收获八百斤稻子,以后必然会开始推广,那时新政的成就将再提升一个高度。</p>
肃慈之前来这里,都是琐事缠身,没有心思去了解。在他的印象中,源州无非是开展新政,人民相对富足,繁华程度不下于京城。</p>
但现在静下心来,他才意识到源州的繁华似乎更在京城之上!毕竟京城是集一国之力奉养出来的,源州是完全凭本地发展起来的。</p>
就拿庶民体操来说,源州是推行真正彻底的地方。田野里劳动的农民,绝大多数都孔武有力,武徒武生遍地都是,武士,甚至武师也不稀奇。</p>
他们劳作的农具,也都是精钢和玄钢打造。这在以前是只有军队才能装配的,但这里成立了诸多生产队与合作社,让普通人用得起这样的工具。</p>
强健的体魄,精良的农具,优质的种子,加上合理的劳动分工,让农业生产效率十倍的增加。一个人顶十个人,在太平庄绝对不是空谈。</p>
而且人民的体魄强健了,不代表就一定要当苦力。小河与小溪上,一座座水库上转动着水轮机,把打粮,研磨这些劳作全部分摊。</p>
太平庄如今有数百户人家,但真正种地的还不到一半。因为粮食加工同样从小农走向集约化,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并不比种地的人少。</p>
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明细,围绕周府建成的各种农业加工场也越来越多。半数以上的居民都在这里落户,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农村风貌。</p>
加之乔银从海外带来的银行,也开始在源州筹备了。太平庄再次成为新政试点,建立了第一个信用社,这让本地的经济更加活跃。</p>
建立信用社,洋务衙门已经有了成功经验。等各乡镇的信用社都顺利运营,银行就能真正成立。</p>
“太平庄如今已经是一个乡镇了,恐怕再过几年就要并入源州,成为州府新的行政区。”</p>
“我说源州怎么这样大,原来是发展扩建出来的!说实话,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城市。”</p>
乔银带着肃慈在太平庄转了一小圈,不觉已至正午。</p>
沿路上,周边的人家都开始炒菜做饭;夹杂着油烟的香气四散飘溢,直勾人肚子里的馋虫。</p>
现在的太平庄,普通农家小户的菜品都有了肉沫斩蛋,肉糜豆腐,或者猪油烧鸡。再配上各种小菜,清茶,香喷的米饭,足够让人吃饱吃好。</p>
这是乔银幼年之时,村里的富农,甚至地主才能过上的生活。而现在,大半的村民日子都是这样,孩子们更是活泼健康。</p>
眼见到了饭点,乔银便在一家小摊歇息了下来。</p>
肃慈大量着周围清爽的景致,由衷感慨道:“真是夺天地之造化!亏太平庄如何能进行土地整改,将乡土建设成这个地步?难怪老夫人修得人仙业位,真是让人敬佩。”</p>
说着,小摊老板也过来接待客人。</p>
“哟,乔大人,还有这位老爷!来用点儿什么?”</p>
“小赵哥,两年不见,你越发精神了啊?”</p>
乔银似乎和这个老板挺熟,说起话来很是随意。</p>
“我们就过来坐坐,炒俩农家乐就行。比如你拿手的红烧鱼桥,油泼田鸡,泥鳅钻豆腐,还有那个酱油肘子……对了,再来一大坛冰米酒!”</p>
说着,他问肃慈:“肃兄是习惯吃饭,还是吃面?”</p>
肃慈笑道:“来到泯南,自然是吃饭了!我倒想尝尝你们这里高产的大米是什么味道。”</p>
乔银便问老板:“有新米吗?”</p>
“有!”</p>
“那就炒两大碗来!”</p>
“得!二位稍候,马上来!”</p>
老板唱了个喏,先把酒端上了桌,便到后厨忙活去了。</p>
装酒的是一口九寸高的青花大瓷坛子。</p>
因为装的是冰米酒,坛子端上来就已经结出了一片水珠,看着让人神清气爽。乔银轻轻将坛子托起,往肃慈的青花碗里倒了一碗。</p>
这一大坛酒少说有七八斤。乔银却能捻着坛口,轻松自如的将酒倒出来,好像泡茶一样。</p>
肃慈不禁赞道:“乔大人好功夫!如果在下没看错,你已经突破境界,要成就武圣了吧?”</p>
说着,他也接过酒坛,为乔银的碗里也斟上了一碗。</p>
乔银也赞叹道:“肃大人更是深藏不露,原来已经是武圣先天!佩服!”</p>try{ggauto();} catch(ex){}
肃慈是武圣,这并不稀奇。但他却是修炼出武道拳意,踏入先天境界的武圣!这就非同一般了,要知道他也就比乔银大几岁而已。</p>
肃慈也并不过谦,只说道:“在下之前在源州中举,险些遭人陷害,多蒙一位侠士,不光搭救了在下性命,更是指点我打破心结!之后会试得中,武道也为之突破,可以说泯南是在下的福地,圣地。”</p>
乔银听了,也颇为欣慰,和他一同举碗道:“如此,我们就为这圣地干杯!”</p>
说着,二人一同举碗,将酒饮了下去。</p>
冰凉而又甘甜的米酒,在酷暑时节一碗入肚,当真让人口鼻冰爽,心腹舒畅。</p>
肃慈放下碗,再次感慨道:“泯南当真富足,连这种街边小摊都能用得起冰!”</p>
诚然,这种乡镇街道边的小摊,依着土墙而建,就是几支竹蒿搭个凉棚。就连桌椅都凑不出一整套,实在和吃冰有些违合。</p>
乔银笑道:“因为洋务发展日新月异,制冰不用再等到冬天了。大人在舍下作客时,就没有发现房里比较凉快吗?”</p>
肃慈这才反应过来:“哦,原来如此!我还以为是贵府房子盖得通风呢!”</p>
“哈哈……”</p>
说着,小摊老板已做好了菜,一盆一盆的端了上来。</p>
正值饭点,乔银和肃慈也真饿了。这农家菜虽不精致,味道却十分可口,加上冰米酒下饭,二人都吃得很香,不消多少功夫就将饭菜一扫而空。</p>
结了帐,乔银便请肃慈一道往州府而去。</p>
……</p>
源州府依然是那么繁华。</p>
沾染了一点本地的乡土气息,肃慈也逐渐看清了繁华是如何造就的。</p>
各种产业,场房,在源州府遍地开花。正如农民提高了素质,改良了生产工具,重组了合作关系,就能让生产十倍的提高。</p>
城市中的工场生产力则是几十倍,上百倍提高。</p>
毕竟工场的生产更为自由。哪怕水车,水轮也受季节影响,却远不像农业靠天吃饭。</p>
周家的纱场,丘家的织布场,宁家的搪瓷场,郎家的灯具场,孙家的造磁场,祁家的锅具场……另外还有电讯衙门,邮政衙门,净水衙门,以及大小不一的各种场房,有的私营,有的官督,有的商办,交汇成了源州庞大的产业群。</p>
街上,各色行人,车马来往穿梭;拉着二轮人力车的车夫也在招揽着生意。偶尔看到一个在电讯杆上张贴纸片的,以为他是闲人,其实人家也是在帮工,是某家老板雇他出来贴洋画广告的。</p>
至于清水洒路,大扫净街,这种皇帝出行才有的待遇,源州时刻都有。</p>
因为街上实在太热闹了,当地衙门有专门的清洁工打扫街市。于是就有了清洁工和张贴小广告的工人发生冲突,毕竟都要挣钱吃饭。</p>
源州常驻人口超过二百万,几乎和银京相当。但和京城不同的是,这里大部分人都有正当职业,或许他们从事的职业以前根本没人听说过。</p>
这样的社会结构,旧衙门根本无法管理。</p>
一路上,乔银便和肃慈聊着源州的发展,以及议会召开的意义。肃慈也聊了一些自己参加会试的往事,被皇帝召为龙乾卫,外放在应天府当了提刑官的事。</p>
正好肃慈是掌管刑律的官员,因此乔银解释议会职能,他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p>
“乔大人,您先别说累进税的事了……”</p>
当然肃慈现在最关心的,还是路线问题,“咱们好像走错路了吧?这里是利济小路,不是利济北路……”</p>
“啊?”</p>
乔银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我在海外忙了两年,回来一看居然不认路了?呵呵……”</p>
利济路,就是兴建赡民堂的地方。</p>
赡民堂原本只有一座,后来又分为赡养老人,残障人士,残障儿童,健康儿童等多处堂院。随着街道扩建,就有了利济南路和利济北路。</p>
另外,这里还是源州第一所医疗合作社所在地。</p>
为了钻研医道,郎先生召集了诸多幕僚,游方和尚,道士们成立了合作社。随着乔银带回大量香料,药材,甚至元婴丹,终于让这所合作社也开始壮大。</p>
医疗和残障赡民堂建在一起,本意也是为了救死扶伤。同时也为传播道术又打了一道幌子。</p>
因为机构太多,修建的塔楼也越来越多,于是又有了利济东路和利济西路。</p>
加上机构里的官员和干部们也要生活,相应的服务业也应运而生,终于就出现了利济小路,利济横路,利济侧路,利济偏路等一大片细街小巷。</p>
等乔银终于找到儿童赡民院的大门时,肃慈都怀疑他是不是本地人了。</p>
“乔大人,您也是打乡下进城不久吧?”</p>
“胡说!我八岁中的秀才,就是在省城考上的!”</p></div>
乔银介绍当地的土地政策,以及由此应运而生的各项新规。肃慈也根据所见所闻,结合着相应的法规,品味着其中的道理。</p>
盛夏时节,蝉鸣蛙叫;阳光透过树冠的间隙,斑斑点点洒在平展的石土路上,显得祥和而又温馨。哪怕天气如此炎热,却能让人的心静下来。</p>
此时也正值夏收时节,泯南又迎来了一个好年景。太平庄又是源州最早改革土地的地方,农民收入最高,一个个喜气洋洋,干劲十足。</p>
改良后的稻子在太平庄试种成功。如今一亩水田能收获八百斤稻子,以后必然会开始推广,那时新政的成就将再提升一个高度。</p>
肃慈之前来这里,都是琐事缠身,没有心思去了解。在他的印象中,源州无非是开展新政,人民相对富足,繁华程度不下于京城。</p>
但现在静下心来,他才意识到源州的繁华似乎更在京城之上!毕竟京城是集一国之力奉养出来的,源州是完全凭本地发展起来的。</p>
就拿庶民体操来说,源州是推行真正彻底的地方。田野里劳动的农民,绝大多数都孔武有力,武徒武生遍地都是,武士,甚至武师也不稀奇。</p>
他们劳作的农具,也都是精钢和玄钢打造。这在以前是只有军队才能装配的,但这里成立了诸多生产队与合作社,让普通人用得起这样的工具。</p>
强健的体魄,精良的农具,优质的种子,加上合理的劳动分工,让农业生产效率十倍的增加。一个人顶十个人,在太平庄绝对不是空谈。</p>
而且人民的体魄强健了,不代表就一定要当苦力。小河与小溪上,一座座水库上转动着水轮机,把打粮,研磨这些劳作全部分摊。</p>
太平庄如今有数百户人家,但真正种地的还不到一半。因为粮食加工同样从小农走向集约化,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并不比种地的人少。</p>
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明细,围绕周府建成的各种农业加工场也越来越多。半数以上的居民都在这里落户,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农村风貌。</p>
加之乔银从海外带来的银行,也开始在源州筹备了。太平庄再次成为新政试点,建立了第一个信用社,这让本地的经济更加活跃。</p>
建立信用社,洋务衙门已经有了成功经验。等各乡镇的信用社都顺利运营,银行就能真正成立。</p>
“太平庄如今已经是一个乡镇了,恐怕再过几年就要并入源州,成为州府新的行政区。”</p>
“我说源州怎么这样大,原来是发展扩建出来的!说实话,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城市。”</p>
乔银带着肃慈在太平庄转了一小圈,不觉已至正午。</p>
沿路上,周边的人家都开始炒菜做饭;夹杂着油烟的香气四散飘溢,直勾人肚子里的馋虫。</p>
现在的太平庄,普通农家小户的菜品都有了肉沫斩蛋,肉糜豆腐,或者猪油烧鸡。再配上各种小菜,清茶,香喷的米饭,足够让人吃饱吃好。</p>
这是乔银幼年之时,村里的富农,甚至地主才能过上的生活。而现在,大半的村民日子都是这样,孩子们更是活泼健康。</p>
眼见到了饭点,乔银便在一家小摊歇息了下来。</p>
肃慈大量着周围清爽的景致,由衷感慨道:“真是夺天地之造化!亏太平庄如何能进行土地整改,将乡土建设成这个地步?难怪老夫人修得人仙业位,真是让人敬佩。”</p>
说着,小摊老板也过来接待客人。</p>
“哟,乔大人,还有这位老爷!来用点儿什么?”</p>
“小赵哥,两年不见,你越发精神了啊?”</p>
乔银似乎和这个老板挺熟,说起话来很是随意。</p>
“我们就过来坐坐,炒俩农家乐就行。比如你拿手的红烧鱼桥,油泼田鸡,泥鳅钻豆腐,还有那个酱油肘子……对了,再来一大坛冰米酒!”</p>
说着,他问肃慈:“肃兄是习惯吃饭,还是吃面?”</p>
肃慈笑道:“来到泯南,自然是吃饭了!我倒想尝尝你们这里高产的大米是什么味道。”</p>
乔银便问老板:“有新米吗?”</p>
“有!”</p>
“那就炒两大碗来!”</p>
“得!二位稍候,马上来!”</p>
老板唱了个喏,先把酒端上了桌,便到后厨忙活去了。</p>
装酒的是一口九寸高的青花大瓷坛子。</p>
因为装的是冰米酒,坛子端上来就已经结出了一片水珠,看着让人神清气爽。乔银轻轻将坛子托起,往肃慈的青花碗里倒了一碗。</p>
这一大坛酒少说有七八斤。乔银却能捻着坛口,轻松自如的将酒倒出来,好像泡茶一样。</p>
肃慈不禁赞道:“乔大人好功夫!如果在下没看错,你已经突破境界,要成就武圣了吧?”</p>
说着,他也接过酒坛,为乔银的碗里也斟上了一碗。</p>
乔银也赞叹道:“肃大人更是深藏不露,原来已经是武圣先天!佩服!”</p>try{ggauto();} catch(ex){}
肃慈是武圣,这并不稀奇。但他却是修炼出武道拳意,踏入先天境界的武圣!这就非同一般了,要知道他也就比乔银大几岁而已。</p>
肃慈也并不过谦,只说道:“在下之前在源州中举,险些遭人陷害,多蒙一位侠士,不光搭救了在下性命,更是指点我打破心结!之后会试得中,武道也为之突破,可以说泯南是在下的福地,圣地。”</p>
乔银听了,也颇为欣慰,和他一同举碗道:“如此,我们就为这圣地干杯!”</p>
说着,二人一同举碗,将酒饮了下去。</p>
冰凉而又甘甜的米酒,在酷暑时节一碗入肚,当真让人口鼻冰爽,心腹舒畅。</p>
肃慈放下碗,再次感慨道:“泯南当真富足,连这种街边小摊都能用得起冰!”</p>
诚然,这种乡镇街道边的小摊,依着土墙而建,就是几支竹蒿搭个凉棚。就连桌椅都凑不出一整套,实在和吃冰有些违合。</p>
乔银笑道:“因为洋务发展日新月异,制冰不用再等到冬天了。大人在舍下作客时,就没有发现房里比较凉快吗?”</p>
肃慈这才反应过来:“哦,原来如此!我还以为是贵府房子盖得通风呢!”</p>
“哈哈……”</p>
说着,小摊老板已做好了菜,一盆一盆的端了上来。</p>
正值饭点,乔银和肃慈也真饿了。这农家菜虽不精致,味道却十分可口,加上冰米酒下饭,二人都吃得很香,不消多少功夫就将饭菜一扫而空。</p>
结了帐,乔银便请肃慈一道往州府而去。</p>
……</p>
源州府依然是那么繁华。</p>
沾染了一点本地的乡土气息,肃慈也逐渐看清了繁华是如何造就的。</p>
各种产业,场房,在源州府遍地开花。正如农民提高了素质,改良了生产工具,重组了合作关系,就能让生产十倍的提高。</p>
城市中的工场生产力则是几十倍,上百倍提高。</p>
毕竟工场的生产更为自由。哪怕水车,水轮也受季节影响,却远不像农业靠天吃饭。</p>
周家的纱场,丘家的织布场,宁家的搪瓷场,郎家的灯具场,孙家的造磁场,祁家的锅具场……另外还有电讯衙门,邮政衙门,净水衙门,以及大小不一的各种场房,有的私营,有的官督,有的商办,交汇成了源州庞大的产业群。</p>
街上,各色行人,车马来往穿梭;拉着二轮人力车的车夫也在招揽着生意。偶尔看到一个在电讯杆上张贴纸片的,以为他是闲人,其实人家也是在帮工,是某家老板雇他出来贴洋画广告的。</p>
至于清水洒路,大扫净街,这种皇帝出行才有的待遇,源州时刻都有。</p>
因为街上实在太热闹了,当地衙门有专门的清洁工打扫街市。于是就有了清洁工和张贴小广告的工人发生冲突,毕竟都要挣钱吃饭。</p>
源州常驻人口超过二百万,几乎和银京相当。但和京城不同的是,这里大部分人都有正当职业,或许他们从事的职业以前根本没人听说过。</p>
这样的社会结构,旧衙门根本无法管理。</p>
一路上,乔银便和肃慈聊着源州的发展,以及议会召开的意义。肃慈也聊了一些自己参加会试的往事,被皇帝召为龙乾卫,外放在应天府当了提刑官的事。</p>
正好肃慈是掌管刑律的官员,因此乔银解释议会职能,他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p>
“乔大人,您先别说累进税的事了……”</p>
当然肃慈现在最关心的,还是路线问题,“咱们好像走错路了吧?这里是利济小路,不是利济北路……”</p>
“啊?”</p>
乔银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我在海外忙了两年,回来一看居然不认路了?呵呵……”</p>
利济路,就是兴建赡民堂的地方。</p>
赡民堂原本只有一座,后来又分为赡养老人,残障人士,残障儿童,健康儿童等多处堂院。随着街道扩建,就有了利济南路和利济北路。</p>
另外,这里还是源州第一所医疗合作社所在地。</p>
为了钻研医道,郎先生召集了诸多幕僚,游方和尚,道士们成立了合作社。随着乔银带回大量香料,药材,甚至元婴丹,终于让这所合作社也开始壮大。</p>
医疗和残障赡民堂建在一起,本意也是为了救死扶伤。同时也为传播道术又打了一道幌子。</p>
因为机构太多,修建的塔楼也越来越多,于是又有了利济东路和利济西路。</p>
加上机构里的官员和干部们也要生活,相应的服务业也应运而生,终于就出现了利济小路,利济横路,利济侧路,利济偏路等一大片细街小巷。</p>
等乔银终于找到儿童赡民院的大门时,肃慈都怀疑他是不是本地人了。</p>
“乔大人,您也是打乡下进城不久吧?”</p>
“胡说!我八岁中的秀才,就是在省城考上的!”</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