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八章费尔堡的危机
自火炮问世后,传统的方形城堡就算筑得再高大坚固,对防守方而言也不再可靠。
敌方往往先通过炮击,将城垛轰开若干缺口,然后架设云梯令步兵抢攻登城,可以说,只要一处城墙被突破,全城即告失守。
在此背景下,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发明了“棱堡”——这种拥有大量不规则城墙的堡垒,其高低错落的墙体提供了丰富的射击点,就算一处被轰塌,其余几处仍可迅速补防。
因此,在层层设防、逐次抵抗之下,敌军极难从容登城,一拥而入。
可以说,这算得上是现代城市巷战理念的萌芽了。
历史上,不足千人的马耳他骑士,曾经依靠这种城堡,成功抵御了数万名奥斯曼帝国士兵的进攻。
……
费尔堡脚下的这座“热兰遮城”,高台底座方圆达三里左右,连同底座在内共有四层。
整个底座大致呈长方形,但筑于其上的城堡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规则。
堡垒的正面,连同底座高台在内,有二层高,面北开设的唯一门楼,本身就是一座向前凸出的半圆形堡垒。
进入门楼,两侧是转角楼梯,可以直奔二层,楼梯旁边挖有水井,即便整座堡垒被包围,也不会断水。
而以门楼为基准,向两侧延伸的城墙却并不沿直线展开,而是如同大鸟的翅膀那样渐渐向前伸展,使得门楼并不孤军靠前,城墙的尽头——拐角处,又各是一座开满射击孔的坚固堡垒。
这种凸出的堡垒,他们称之为“凸角堡”。
每座凸角堡的底层是实心的,第二层则由甬道相互连通,而楼顶就是炮台。
这样一来,无论敌人从何方发起攻击,只要靠近墙体企图登城,都会遭到来自左右两侧的火力打击。
其余三面城墙,除了并没有大门外,也都是同样的结构。
登楼而上就是第三层,这又是一座形制相仿,但向内收缩了一大圈的石质堡垒,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上层与下一层的每座凸角堡正好错开了位置,确保构成梯次火力。
费尔堡的总督府,就位于堡垒门楼的正后方,是一座二层独立堡垒,全部用大型石条砌筑而成。
而总督府后面,通向又一座独立堡垒,这座堡垒里面,是一座兵营——建有足以供上千士兵居住的尖顶房屋。
这些房屋中,除了居所,还有仓库,而四角的最高处,是瞭望台。
城堡里面,兵营正前方的空地上,竖着一根旗杆,高高的旗杆顶上,一面尼德兰共和国的三色国旗正在风中凌乱……
费尔堡知道,最早的时候,这里只是一座简单的砦城,后来,在旧址上几经重修,才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1627年,他的前辈们以尼德兰省名热兰省将此城改名为“热兰遮城”(Zeelandia),直至1632年方始完成第一期堡底高台工程,在这座高台上,他们又花了近十年反复增筑,才终于建成了这么一座欧式“棱堡”。
尽管在旁人看来,这座可以容纳一千余名士兵的城堡已经十分坚固,但费尔堡还是不惜重金,拼命加固防御工事。
除此之外,他还派出船只前往巴达维亚紧急求援,不仅要求东印度公司评议会向大员紧急增兵,运送大量的火炮、弹药等物资,还要求派遣至少三艘以上大型盖伦炮船……
费尔堡如此紧张的原因很简单——就在不久前,他们闯下了一个滔天大祸!
由于一时的贪念,他的手下们不仅袭击了一艘路过海峡的大铁船,而且,一个多月后,他们还派人追踪至濠镜,与那里的潜伏人员一起干下了一桩更为严重的事。
“这真是一件愚蠢的事啊!”
眺望着忙碌的港湾,费尔堡微皱眉头,喃喃自语道。
时近黄昏,城外大片建筑红色的屋面与落日交相辉映,景色十分优美,可费尔堡却一点欣赏的心情都没有。
费尔堡知道,因为这件事,他们铁定得罪了对岸大陆最炙手可热的一股势力——神秘的大明讨虏军。
众多情报表明,这伙突然蹿升的明军,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半年多来,凡是与他们作对的,不管之前多么强势,全部做了他们的刀下之鬼。
费尔堡很清楚,纸是包不住火的,一旦这伙明军知道了真相,冲冠一怒之下渡海来攻的话,仅凭大员自身的实力,不仅热兰遮城不保,整个大员的沦陷都是必然的。
为此,费尔堡忧心忡忡,与即将来临的强敌相比,即便不考虑其他因素,他手下的兵力就严重短缺。
他仔细盘算了一下,他手头全部的士兵加在一起,也才不到五千人,其中至少一千五百人属于舰队,真正能用于守卫各地的步兵士卒只有三千余人。
是以,他在写给巴达维亚总督的信中表示,东印度评议会至少得给他派遣1500到2000名士兵和必要的武器,如果评议会无动于衷,不能及时伸出援手,他们必将失去大员这个举足轻重的前哨基地。
费尔堡心知肚明,人手问题还不是最严重的,目前的大员面临着数重危机,即便明军不来攻击,他们的统治都已岌岌可危了。
除了明军的威胁,目前大员的财政收支已经面临严重的亏损。
由于巴达维亚当局从大员抽取的利润越发沉重,再加国内那些贪得无厌的老爷们不肯高抬贵手,每年都盯着这里打秋风,导致他们不得不屡次增加课税。
连年加税之下,大员已经民怨沸腾,费尔堡隐隐感觉,汉人百姓们的忍耐快要达到爆炸点了。
而另一方面,大员的对外贸易前景却一片黯淡。
虽然与日本的贸易开展得还算顺利——由于他们不在日本传教,至少比西班牙人更受欢迎。
但近年来,日本幕府对于海禁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合法的贸易总量逐年减少,同时,幕府对他们大肆收留逃亡海外的日本教徒和浪人的做法也颇为不满,开放的贸易港口只剩长崎一地。
而与中国大陆间的贸易,更是即将陷入绝望。
以前,虽说尼德兰人一直没能打开和中国直接贸易的大门,但至少,他们与福建沿海的郑家订有协议,每年都能出口大批粮米和蔗糖,以及少量的军火,换取丝绸和陶瓷等优质货物。
另外,一些热衷于走私和劫掠的零星海盗,也仍然维持着与他们的交易,而占据濠镜的葡萄牙人,也一直默许他们前往那里做一些走私交易。
然而,由于他们不能善待大员的汉人,当初的汉人头领郑一官的那个接班人——被明廷封为“国姓爷”的郑森颇为恼怒,已经屡次表达了不满,言语之间隐隐透出动武之意,这让费尔堡的内心极为不安。
? ?感谢书友“20180925021742700”在起点网的打赏!谢谢您!
?
????
(本章完)
自火炮问世后,传统的方形城堡就算筑得再高大坚固,对防守方而言也不再可靠。
敌方往往先通过炮击,将城垛轰开若干缺口,然后架设云梯令步兵抢攻登城,可以说,只要一处城墙被突破,全城即告失守。
在此背景下,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发明了“棱堡”——这种拥有大量不规则城墙的堡垒,其高低错落的墙体提供了丰富的射击点,就算一处被轰塌,其余几处仍可迅速补防。
因此,在层层设防、逐次抵抗之下,敌军极难从容登城,一拥而入。
可以说,这算得上是现代城市巷战理念的萌芽了。
历史上,不足千人的马耳他骑士,曾经依靠这种城堡,成功抵御了数万名奥斯曼帝国士兵的进攻。
……
费尔堡脚下的这座“热兰遮城”,高台底座方圆达三里左右,连同底座在内共有四层。
整个底座大致呈长方形,但筑于其上的城堡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规则。
堡垒的正面,连同底座高台在内,有二层高,面北开设的唯一门楼,本身就是一座向前凸出的半圆形堡垒。
进入门楼,两侧是转角楼梯,可以直奔二层,楼梯旁边挖有水井,即便整座堡垒被包围,也不会断水。
而以门楼为基准,向两侧延伸的城墙却并不沿直线展开,而是如同大鸟的翅膀那样渐渐向前伸展,使得门楼并不孤军靠前,城墙的尽头——拐角处,又各是一座开满射击孔的坚固堡垒。
这种凸出的堡垒,他们称之为“凸角堡”。
每座凸角堡的底层是实心的,第二层则由甬道相互连通,而楼顶就是炮台。
这样一来,无论敌人从何方发起攻击,只要靠近墙体企图登城,都会遭到来自左右两侧的火力打击。
其余三面城墙,除了并没有大门外,也都是同样的结构。
登楼而上就是第三层,这又是一座形制相仿,但向内收缩了一大圈的石质堡垒,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上层与下一层的每座凸角堡正好错开了位置,确保构成梯次火力。
费尔堡的总督府,就位于堡垒门楼的正后方,是一座二层独立堡垒,全部用大型石条砌筑而成。
而总督府后面,通向又一座独立堡垒,这座堡垒里面,是一座兵营——建有足以供上千士兵居住的尖顶房屋。
这些房屋中,除了居所,还有仓库,而四角的最高处,是瞭望台。
城堡里面,兵营正前方的空地上,竖着一根旗杆,高高的旗杆顶上,一面尼德兰共和国的三色国旗正在风中凌乱……
费尔堡知道,最早的时候,这里只是一座简单的砦城,后来,在旧址上几经重修,才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1627年,他的前辈们以尼德兰省名热兰省将此城改名为“热兰遮城”(Zeelandia),直至1632年方始完成第一期堡底高台工程,在这座高台上,他们又花了近十年反复增筑,才终于建成了这么一座欧式“棱堡”。
尽管在旁人看来,这座可以容纳一千余名士兵的城堡已经十分坚固,但费尔堡还是不惜重金,拼命加固防御工事。
除此之外,他还派出船只前往巴达维亚紧急求援,不仅要求东印度公司评议会向大员紧急增兵,运送大量的火炮、弹药等物资,还要求派遣至少三艘以上大型盖伦炮船……
费尔堡如此紧张的原因很简单——就在不久前,他们闯下了一个滔天大祸!
由于一时的贪念,他的手下们不仅袭击了一艘路过海峡的大铁船,而且,一个多月后,他们还派人追踪至濠镜,与那里的潜伏人员一起干下了一桩更为严重的事。
“这真是一件愚蠢的事啊!”
眺望着忙碌的港湾,费尔堡微皱眉头,喃喃自语道。
时近黄昏,城外大片建筑红色的屋面与落日交相辉映,景色十分优美,可费尔堡却一点欣赏的心情都没有。
费尔堡知道,因为这件事,他们铁定得罪了对岸大陆最炙手可热的一股势力——神秘的大明讨虏军。
众多情报表明,这伙突然蹿升的明军,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半年多来,凡是与他们作对的,不管之前多么强势,全部做了他们的刀下之鬼。
费尔堡很清楚,纸是包不住火的,一旦这伙明军知道了真相,冲冠一怒之下渡海来攻的话,仅凭大员自身的实力,不仅热兰遮城不保,整个大员的沦陷都是必然的。
为此,费尔堡忧心忡忡,与即将来临的强敌相比,即便不考虑其他因素,他手下的兵力就严重短缺。
他仔细盘算了一下,他手头全部的士兵加在一起,也才不到五千人,其中至少一千五百人属于舰队,真正能用于守卫各地的步兵士卒只有三千余人。
是以,他在写给巴达维亚总督的信中表示,东印度评议会至少得给他派遣1500到2000名士兵和必要的武器,如果评议会无动于衷,不能及时伸出援手,他们必将失去大员这个举足轻重的前哨基地。
费尔堡心知肚明,人手问题还不是最严重的,目前的大员面临着数重危机,即便明军不来攻击,他们的统治都已岌岌可危了。
除了明军的威胁,目前大员的财政收支已经面临严重的亏损。
由于巴达维亚当局从大员抽取的利润越发沉重,再加国内那些贪得无厌的老爷们不肯高抬贵手,每年都盯着这里打秋风,导致他们不得不屡次增加课税。
连年加税之下,大员已经民怨沸腾,费尔堡隐隐感觉,汉人百姓们的忍耐快要达到爆炸点了。
而另一方面,大员的对外贸易前景却一片黯淡。
虽然与日本的贸易开展得还算顺利——由于他们不在日本传教,至少比西班牙人更受欢迎。
但近年来,日本幕府对于海禁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合法的贸易总量逐年减少,同时,幕府对他们大肆收留逃亡海外的日本教徒和浪人的做法也颇为不满,开放的贸易港口只剩长崎一地。
而与中国大陆间的贸易,更是即将陷入绝望。
以前,虽说尼德兰人一直没能打开和中国直接贸易的大门,但至少,他们与福建沿海的郑家订有协议,每年都能出口大批粮米和蔗糖,以及少量的军火,换取丝绸和陶瓷等优质货物。
另外,一些热衷于走私和劫掠的零星海盗,也仍然维持着与他们的交易,而占据濠镜的葡萄牙人,也一直默许他们前往那里做一些走私交易。
然而,由于他们不能善待大员的汉人,当初的汉人头领郑一官的那个接班人——被明廷封为“国姓爷”的郑森颇为恼怒,已经屡次表达了不满,言语之间隐隐透出动武之意,这让费尔堡的内心极为不安。
? ?感谢书友“20180925021742700”在起点网的打赏!谢谢您!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