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南锣鼓巷。</p>

    大杂院里传来响亮的“啪嗒”声音,王美丽已经习惯了,没好气地走到儿子的房间:</p>

    “你的退稿来了!”</p>

    “妈,为什么您就认准了一定是退稿。”</p>

    刘建军羞红了脸,自己的小说被退稿,要瞒是瞒不住的,到现在,已经是第4次退稿。</p>

    “都扔家门口了,还不是退稿。”</p>

    王美丽催促刘建军赶紧去拿,刘建军刚站起身,就听到邮递员冲着院里喊了几声:</p>

    “苏雅在家吗,有你的信和稿费单!”</p>

    “方言老师在吗,有您的稿费单!”</p>

    方言又有稿费单!?</p>

    就连苏雅也有?那岂不是就剩我没有?</p>

    刘建军先是一愣,以为是自己听错了,但听到邮递员又重复了一次,急匆匆地跑出去。</p>

    就见杨霞、方红、苏雅等人从邮递员手上接过信件,跟胡同里的路人,有说有笑。</p>

    “婶儿,怎么你家岩子跟抢银行似的,隔三差五就来一笔稿费?写小说这么来钱?”</p>

    “错啦,抢银行哪有写小说挣钱快!”</p>

    “杨大姐,岩子什么时候回来,能不能让他到我家一趟,教我儿子怎么写高考作文?”</p>

    “………”</p>

    频频寄来的稿费,让方家成了整个胡同热议的焦点话题,街坊邻居无不羡慕方言一家。</p>

    杨霞、方红打了个哈哈,跟苏雅折回中院,刘建军跟在她们后头不吱声,静静听着:</p>

    “小雅,这稿费是你那些诗挣来的吧?”</p>

    “嗯,这都要谢谢岩子,多亏了他的指点和帮忙,我的诗才能顺利地发表。”</p>

    “你也真是的,发表了也不跟我说一声,快说说看,都发表在哪些期刊啊?”</p>

    “《诗刊》、《诗探索》。”</p>

    “小雅,你的诗上《诗刊》啦!?”</p>

    听着方红和苏雅的对话,刘建军顿时心里凉了大半截,《诗探索》没有听过,可是《诗刊》的大名,自己可是一清二楚。</p>

    全国唯一的中yang级诗歌刊物!</p>

    稳坐主流诗歌刊物的头把交椅!</p>

    诗歌能在《诗刊》上发表,相当于小说在《人民文学》发表,这下子,苏雅成诗人了!</p>

    “岩子不是说只有一笔稿费,怎么会有两笔?”方红随手一翻,就见汇款单上写明来自沪市话剧院,整整200元。</p>

    “岩子的小说被改成话剧啦?!”</p>

    苏雅喊了一声,直接让偷听的刘建军心肝一颤,立刻凑了上去,想要一探究竟。</p>

    然而,沪市话剧院的汇款单没看见,倒是《收获》的汇款单看得清清楚楚,728元。</p>

    不对啊,怎么没有小数点?</p>

    再看了一眼,刘建军忍不住尖叫了声:</p>

    “七百……”</p>

    “嘘!”</p>

    方红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得亏方言给她们提前打了预防针,要不然也像现在的刘建军。</p>

    “小雅,改明儿一起去邮局取稿费,多一个人,多一份安全,现在外面可不太平。”</p>

    杨霞拍了下苏雅的手背。</p>

    苏雅没看到另外一张汇款单,但看到刘建军震惊的表情,方红、杨霞患得患失的样子,再联想到刘建军喊出的“七百”,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强压下心中的震撼,深吸口气:</p>

    “没问题,您去的时候喊我一声,我带上擀面杖和大剪子,谁敢打劫,我就攮死他!”</p>

    “算我一个。”</p>

    方红发出爽朗的笑声,然后催促杨霞回屋,临走之前,又谨慎地让刘建军保守秘密。</p>try{ggauto();} catch(ex){}

    毕竟,财不能露白。</p>

    “啊,啊。”</p>

    刘建军应了两声,等人走远了才回过神。</p>

    两脚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脑袋嗡嗡作响。</p>

    728块!方言你大爷的!</p>

    到底什么小说能特么挣这么多!</p>

    一时间,哪怕是嫉妒怨恨到极点,也准备等《收获》正式发行,抢购一本,一睹为快。</p>

    5月15日,最新一期如期问世。</p>

    《收获》如往常一样,送入千家万户。</p>

    伴随而来的是《解fang日报》、《文汇报》等沪市的报纸,重点点评《收获》这一期收录的青年作家小说。</p>

    其中,《暗战》被点评得最多。</p>

    很快地,就像水满溢出来一样,从沪市,到整個华东文学界,《暗战》的名气渐渐传开。</p>

    江浙,海盐。</p>

    这么个位于嘉兴的偏僻的小县城,余桦漫无目的地在街道上瞎逛,路过书店,眼尖的他立刻在如长龙般的队伍里,找到熟悉的面孔。</p>

    这不是文化馆的那谁嘛!</p>

    立刻上前打招呼,半开玩笑道:“你不是该在街上采风吗,怎么跑书店排队来了?”</p>

    “买最新一期的《收获》呢。”</p>

    眼镜男人回答道:“晚了可就没了。”</p>

    “不会吧?你们单位没有订阅《收获》?”</p>

    余桦惊讶不已。</p>

    “我们单位的早就被人抢了。”</p>

    眼镜男人撇撇嘴,“等轮到我看,少说十天半个月,还不如像我这样排队买呢。”</p>

    “这么急着看?”</p>

    “这一期的《收获》有这么好看吗?”</p>

    余桦自从想靠文学,从小诊所调到文化馆,开始慢慢地翻阅起文学期刊。</p>

    “当然!”</p>

    眼镜男人跟着队伍往前走,“里面最好看的就属那篇《暗战》,怎么跟你描述呢,就是不看完,根本睡不着,就像有虫子在心里爬一样,就好看到这程度。”</p>

    “有这么好看吗?”</p>

    余桦半信半疑。</p>

    眼镜男人满脸认真:“要不然呢!我刚看完上半部分,杂志就被领导给拿走了,害得我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这不才过来排队。”</p>

    “被你说的,我心里也痒痒。”</p>

    余桦瞥了眼队伍,长得快看不到尽头。</p>

    “我劝你还是明天再来吧,今天是轮不到伱了。”眼镜男人指了指前后,“这队伍里的人,基本上全是来买《收获》。”</p>

    “卧槽!”</p>

    这么一说,余桦更感兴趣。</p>

    “你家如果没有订《收获》的话,就去你单位找找,也许运气好,说不定还在。”</p>

    眼镜男人好心提醒了一句,便不再聊天,耐心地随着队伍蠕动,但当快要轮到他的手时候,店员拿了块牌子,摆在了书店门口。</p>

    《收获》已售罄!</p>

    顷刻间,队伍里没有抢到的人一片哗然。</p>

    看到群情激愤的场面,余桦越来越感兴趣,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家,而是折返回诊所。</p>

    所里有几个比自己更热衷文学的青年,订了一堆文学杂志,《人民文学》、《当代》、《沪市文学》,当然也少不了《收获》这本在江浙沪,在整个华东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期刊。</p>

    翻箱倒柜地找了找,还真让余桦找到了。</p>

    坐在桌前,一坐就从黄昏坐到黑夜。</p>

    余桦两眼圆瞪,脱口而出:</p>

    “吗的,写的这么牛逼,卧槽!”</p></div>

章节目录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布书网只为原作者南柯一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柯一凉并收藏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