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孟子
孟子被儒家的数位大儒共同送到了洛国,从中就能够看到儒家对孟轲的重视。</p>
许多儒家大佬都认为孟轲是儒家再次大兴的关键人物之一。</p>
百年来没有比孟子对王道理解更深的人了,洛氏喜欢王道,那么孟子的出现就能让洛国加大对儒家的扶持。</p>
洛弘终于见到了这位只见其文、不见其人的天才。</p>
果然很是年轻,与那些规矩守礼的儒生不同,孟轲行步走来,神采飞扬,有一种天下尽在掌中的意气风发。</p>
洛弘很满意,能写出义之大道的,就该是这样的人,刚刚见到孟轲的那一刻,洛弘就开始思索要将哪位公室贵女嫁于他了。</p>
之前的圣贤之人年纪都有些太大,现在遇到还未婚配的孟子,定然要收入囊中,然后就开始推动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p>
“太子,愿您千秋万岁,喜悦安康。”</p>
孟轲发自内心的向洛弘躬身行礼,他许多理论就是完全以洛国为蓝本,他要做的就是把洛国的道推行到天下。</p>
洛弘将孟子扶起,执手笑道:“愿素王与您同在!”</p>
这是洛国公室最高级别的祝福语,孟轲心中一热,颇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p>
现在的他还只是个平平无奇的有些才华的儒生,虽然知道自己的文章被洛国公室所看重,但这般礼遇还是有些没想到。</p>
实际上以孟轲的性格,即便是一国之君站在他面前,如果不合他的意,他该喷还是要喷的,但是洛国不同,这里是他的梦中天国,自然是小心翼翼。</p>
“太子!”</p>
洛弘拉着孟子坐下,并未直接就交谈那些治国之道,而是笑着问道:“孟子才高,父亲很是喜欢您的文章和才华。</p>
听闻您还没有娶妻,家中只有令堂一人,吾有一堂妹,是公室中温婉贤淑,可为良妻的女子,想必是您的良配。</p>
父亲愿意将她下嫁给您,若是您愿意,离开宫中便可请示令堂,请媒人作聘提亲了。”</p>
轰!</p>
突如其来的喜事让孟轲整个人都蒙了一下,脑子里面只有嗡嗡嗡的响声,他根本就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p>
什么叫天上掉馅饼?这就是!</p>
什么叫惊喜?</p>
惊喜就是洛国太子说要把自己的堂妹嫁给自己!</p>
洛国的公主,即便是数百年前周王室还强势无比的时候,诸国国君和太子依旧以娶洛国公主为荣。</p>
再看看齐国的公室现在能安稳的坐在齐国之中,不就是因为和洛国关系好,娶了那么多洛国公主,所以洛国一直撑着公室,否则昔年卿士作乱的时候,齐国早就步了晋国后尘了。</p>
孟轲直接拜倒说道:“母亲最是在乎言传身教之人,轲年幼之时家贫,但母亲却极其重视轲的读书之事,为此曾三次搬迁家居,最终在书院旁住下。</p>
洛国公室,天下闻名,是诸夏之间最有礼仪的,您公室之中的贵女公主,定然是知晓礼仪的淑女,轲不过是庶民,能得洛侯和您的垂青,这是上天赐下的恩典,难道能违背吗?</p>
轲回到家中便禀告母亲,母亲定然欣喜。”</p>
见到孟轲应下,洛弘脸上的笑容更是真诚几分,这世上虽然奇葩的亲戚很多,但想要成事,不依靠宗亲外戚的力量是不可能的。</p>
况且洛弘真的很喜欢孟轲,把妹子嫁给这样注定要青史留名的贤人不亏,至于嫁过去会不会受欺负,那就要问问是脖子硬,还是暗面武士的刀锋利了。</p>
有了这一层关系之后,孟轲明显完全放下了顾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儒家的大佬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费劲巴拉的想着之后拉拢的孟轲,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被洛国公室拐走了。</p>
孟子现在初出茅庐,很多方面的还不够成熟,但是身为天才就是能够作出非常之言,他不仅仅在义利之辩上有非常经典的结论,其他的方面同样有深入的思考。</p>
最关键的还是孟轲言辞犀利,文风雄浑,几乎每一句话都像是在作文章一般,能够将自己的道理完完整整的讲述出来。</p>
如果单独读洛孔二圣的书不明白二圣的思想,那么听孟子的讲述就能完全明白,这就是洛弘最看重他的地方。</p>
这是上天赐予儒家的传道之人!</p>
“素王曾经说过君主和臣子之间要互相尊重和重视,如果君主不在意臣子,甚至将臣子当成猪狗牛马一样的对待,那么臣子就应当向君主复仇。</p>
基于此,我对君臣之间的关系做了总结,用以反驳法家的君主至上之论,君主至高会带来祸患。</p>
因为这世间没有任何的王朝会永远圣王在世,所以臣子必须具有反制君主的手段和道义,以防止厉王和幽王那样的昏君乱政。”</p>try{ggauto();} catch(ex){}
孟轲的思想很是激进,思想主张之中竟然直接就提出了限制君权。</p>
这是姬昭和洛氏所带来的影响,从姬昭开始,光是洛氏就摄政三次,又有荒王时期的共和,之后还有齐桓公放手让管仲理国从而称霸天下的故事。</p>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之间造成了深远地影响,孟轲甚至想要像是君权天授那样,为臣子之权的存在必要性找到一个君主也无法夺走的道义。</p>
但是他目前还没有找到,臣权君授,这似乎是铁律。</p>
洛弘光是听着这些就已经相当的诧异,没想到孟子的思想竟然激进到这个程度,但是他很喜欢,欣然道:“您说的对,幽厉祸国,文公宣公皆是贤臣却不能制止,就是因为天子至高,对忠臣的谏言不采纳,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p>
洛氏日后是要做很多年臣子的,当然不希望天子事事一言而决,邦周九百年已经让洛氏受够了那些无能弱智又非要事事冲在前面的天子。</p>
一个王朝之中,英明神武的天子并不多,甚至很多人连中人之姿都达不到,王朝的运转几乎九成的职责都要落到臣子的身上。</p>
从现在列国都在兴建直属国君管理的郡县就可以看出,日后郡县恐怕就是真正的天下大势了,这必将大大增强君主本身的权力。</p>
洛氏所担忧的可能出现的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没有封土赐下的情况,大概率会出现,这对于想要千秋万岁的洛氏来说,非常不妙。</p>
“素王在蛮夷与诸夏之间划下天堑,又建立分封,令诸侯在各自国中建立宗庙祭祀先祖。</p>
九百年来,无数诸侯国社稷破灭,但是其中有进入列国为卿大夫者,依旧保留了宗庙的祭祀。</p>
诸夏的天下重于王朝的社稷,诸国的社稷重于宗庙的迁移,祖先的宗庙重于在位的国君。</p>
天下社稷不过就是民心的向背,若是天下诸国都能像洛国一样以王道养民,难道会有不强盛的吗?</p>
重视国中的民众,爱惜他们像爱惜自己的手足,君主如果做不到,就要换一个可以实行王道的君主,对国家来说,民众是重要的,而君主是不重要的。</p>
这就是民贵君轻的道理。</p>
您是洛国太子,想必对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p>
当然清楚,这一套就是洛国一直以来所做的,效果的确非常好,洛国在不使用严刑峻法的前提下,动员能力依旧极强。</p>
孟轲的思想从长远的角度刺破了各国的统治阶级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正如昔年孔子的遭遇一般,现在列国都想要短期之内就兴盛,所以孟子同样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p>
但他的思想之中闪烁着光辉,儒家根据洛国幻想出了一个理想国,孟子则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在现实之中实现这个理想国。</p>
民贵君轻!</p>
这就是他找到的一条路,这条路自然不是要在洛国之中实行,他是要到其他的国家之中去游说列国君主。</p>
洛弘摇摇头笑道:“昔年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能用,这难道是因为孔子的学问不足吗?</p>
是因为列国的君主只想要称霸,所以不用儒家的学问。</p>
现在您想要游说列国君主,难道是认为他们会接受您的学问吗?</p>
王道何其艰难,洛国实行数百年才有成效,恐怕他们是等不及了。”</p>
孟轲飒然笑道:“太子,若是列国君主只想要称雄一时,那尽可以用严刑峻法,残民虐民之术。</p>
就如同现在的列国一样,贵族穿着精美的服饰,食用着山珍海味,但是民众却生活在困苦之中,终日劳作却不得食,还未成年就要踏上战场。</p>
两百年来,诸夏的人口不仅仅没有多,反而还更加的少了,这难道不是由于法术盛行,战争频繁而导致的吗?</p>
可见严刑峻法已经是天下的祸害,天下的民众定然已经非常痛恨它,如果这个时候有大国君主行王道,善待他的子民,难道天下之民的心不会到他那里去吗?</p>
如果魏国愿意施行王道,那么和他相邻的韩人就一定会奔向魏国之中,严刑酷法最厉的秦人恐怕会翻越高高的山岭,拖家带口的渡过汹涌的大河到魏国之中。</p>
难道这样,魏国还会输给秦国吗?”</p>
孟子的言论就是这样,总是能够说服别人,洛弘朗声笑道:“看来您是要往魏国而去了,还请成婚之后吧,父亲会为您赠书的,还有保护您的卫士,以及记录您言行的洛人。”</p>
——</p>
孟子善言,雄而能辩,二圣之后,儒道明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p></div>
许多儒家大佬都认为孟轲是儒家再次大兴的关键人物之一。</p>
百年来没有比孟子对王道理解更深的人了,洛氏喜欢王道,那么孟子的出现就能让洛国加大对儒家的扶持。</p>
洛弘终于见到了这位只见其文、不见其人的天才。</p>
果然很是年轻,与那些规矩守礼的儒生不同,孟轲行步走来,神采飞扬,有一种天下尽在掌中的意气风发。</p>
洛弘很满意,能写出义之大道的,就该是这样的人,刚刚见到孟轲的那一刻,洛弘就开始思索要将哪位公室贵女嫁于他了。</p>
之前的圣贤之人年纪都有些太大,现在遇到还未婚配的孟子,定然要收入囊中,然后就开始推动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p>
“太子,愿您千秋万岁,喜悦安康。”</p>
孟轲发自内心的向洛弘躬身行礼,他许多理论就是完全以洛国为蓝本,他要做的就是把洛国的道推行到天下。</p>
洛弘将孟子扶起,执手笑道:“愿素王与您同在!”</p>
这是洛国公室最高级别的祝福语,孟轲心中一热,颇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p>
现在的他还只是个平平无奇的有些才华的儒生,虽然知道自己的文章被洛国公室所看重,但这般礼遇还是有些没想到。</p>
实际上以孟轲的性格,即便是一国之君站在他面前,如果不合他的意,他该喷还是要喷的,但是洛国不同,这里是他的梦中天国,自然是小心翼翼。</p>
“太子!”</p>
洛弘拉着孟子坐下,并未直接就交谈那些治国之道,而是笑着问道:“孟子才高,父亲很是喜欢您的文章和才华。</p>
听闻您还没有娶妻,家中只有令堂一人,吾有一堂妹,是公室中温婉贤淑,可为良妻的女子,想必是您的良配。</p>
父亲愿意将她下嫁给您,若是您愿意,离开宫中便可请示令堂,请媒人作聘提亲了。”</p>
轰!</p>
突如其来的喜事让孟轲整个人都蒙了一下,脑子里面只有嗡嗡嗡的响声,他根本就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p>
什么叫天上掉馅饼?这就是!</p>
什么叫惊喜?</p>
惊喜就是洛国太子说要把自己的堂妹嫁给自己!</p>
洛国的公主,即便是数百年前周王室还强势无比的时候,诸国国君和太子依旧以娶洛国公主为荣。</p>
再看看齐国的公室现在能安稳的坐在齐国之中,不就是因为和洛国关系好,娶了那么多洛国公主,所以洛国一直撑着公室,否则昔年卿士作乱的时候,齐国早就步了晋国后尘了。</p>
孟轲直接拜倒说道:“母亲最是在乎言传身教之人,轲年幼之时家贫,但母亲却极其重视轲的读书之事,为此曾三次搬迁家居,最终在书院旁住下。</p>
洛国公室,天下闻名,是诸夏之间最有礼仪的,您公室之中的贵女公主,定然是知晓礼仪的淑女,轲不过是庶民,能得洛侯和您的垂青,这是上天赐下的恩典,难道能违背吗?</p>
轲回到家中便禀告母亲,母亲定然欣喜。”</p>
见到孟轲应下,洛弘脸上的笑容更是真诚几分,这世上虽然奇葩的亲戚很多,但想要成事,不依靠宗亲外戚的力量是不可能的。</p>
况且洛弘真的很喜欢孟轲,把妹子嫁给这样注定要青史留名的贤人不亏,至于嫁过去会不会受欺负,那就要问问是脖子硬,还是暗面武士的刀锋利了。</p>
有了这一层关系之后,孟轲明显完全放下了顾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儒家的大佬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费劲巴拉的想着之后拉拢的孟轲,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被洛国公室拐走了。</p>
孟子现在初出茅庐,很多方面的还不够成熟,但是身为天才就是能够作出非常之言,他不仅仅在义利之辩上有非常经典的结论,其他的方面同样有深入的思考。</p>
最关键的还是孟轲言辞犀利,文风雄浑,几乎每一句话都像是在作文章一般,能够将自己的道理完完整整的讲述出来。</p>
如果单独读洛孔二圣的书不明白二圣的思想,那么听孟子的讲述就能完全明白,这就是洛弘最看重他的地方。</p>
这是上天赐予儒家的传道之人!</p>
“素王曾经说过君主和臣子之间要互相尊重和重视,如果君主不在意臣子,甚至将臣子当成猪狗牛马一样的对待,那么臣子就应当向君主复仇。</p>
基于此,我对君臣之间的关系做了总结,用以反驳法家的君主至上之论,君主至高会带来祸患。</p>
因为这世间没有任何的王朝会永远圣王在世,所以臣子必须具有反制君主的手段和道义,以防止厉王和幽王那样的昏君乱政。”</p>try{ggauto();} catch(ex){}
孟轲的思想很是激进,思想主张之中竟然直接就提出了限制君权。</p>
这是姬昭和洛氏所带来的影响,从姬昭开始,光是洛氏就摄政三次,又有荒王时期的共和,之后还有齐桓公放手让管仲理国从而称霸天下的故事。</p>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之间造成了深远地影响,孟轲甚至想要像是君权天授那样,为臣子之权的存在必要性找到一个君主也无法夺走的道义。</p>
但是他目前还没有找到,臣权君授,这似乎是铁律。</p>
洛弘光是听着这些就已经相当的诧异,没想到孟子的思想竟然激进到这个程度,但是他很喜欢,欣然道:“您说的对,幽厉祸国,文公宣公皆是贤臣却不能制止,就是因为天子至高,对忠臣的谏言不采纳,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p>
洛氏日后是要做很多年臣子的,当然不希望天子事事一言而决,邦周九百年已经让洛氏受够了那些无能弱智又非要事事冲在前面的天子。</p>
一个王朝之中,英明神武的天子并不多,甚至很多人连中人之姿都达不到,王朝的运转几乎九成的职责都要落到臣子的身上。</p>
从现在列国都在兴建直属国君管理的郡县就可以看出,日后郡县恐怕就是真正的天下大势了,这必将大大增强君主本身的权力。</p>
洛氏所担忧的可能出现的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没有封土赐下的情况,大概率会出现,这对于想要千秋万岁的洛氏来说,非常不妙。</p>
“素王在蛮夷与诸夏之间划下天堑,又建立分封,令诸侯在各自国中建立宗庙祭祀先祖。</p>
九百年来,无数诸侯国社稷破灭,但是其中有进入列国为卿大夫者,依旧保留了宗庙的祭祀。</p>
诸夏的天下重于王朝的社稷,诸国的社稷重于宗庙的迁移,祖先的宗庙重于在位的国君。</p>
天下社稷不过就是民心的向背,若是天下诸国都能像洛国一样以王道养民,难道会有不强盛的吗?</p>
重视国中的民众,爱惜他们像爱惜自己的手足,君主如果做不到,就要换一个可以实行王道的君主,对国家来说,民众是重要的,而君主是不重要的。</p>
这就是民贵君轻的道理。</p>
您是洛国太子,想必对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p>
当然清楚,这一套就是洛国一直以来所做的,效果的确非常好,洛国在不使用严刑峻法的前提下,动员能力依旧极强。</p>
孟轲的思想从长远的角度刺破了各国的统治阶级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正如昔年孔子的遭遇一般,现在列国都想要短期之内就兴盛,所以孟子同样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p>
但他的思想之中闪烁着光辉,儒家根据洛国幻想出了一个理想国,孟子则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在现实之中实现这个理想国。</p>
民贵君轻!</p>
这就是他找到的一条路,这条路自然不是要在洛国之中实行,他是要到其他的国家之中去游说列国君主。</p>
洛弘摇摇头笑道:“昔年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能用,这难道是因为孔子的学问不足吗?</p>
是因为列国的君主只想要称霸,所以不用儒家的学问。</p>
现在您想要游说列国君主,难道是认为他们会接受您的学问吗?</p>
王道何其艰难,洛国实行数百年才有成效,恐怕他们是等不及了。”</p>
孟轲飒然笑道:“太子,若是列国君主只想要称雄一时,那尽可以用严刑峻法,残民虐民之术。</p>
就如同现在的列国一样,贵族穿着精美的服饰,食用着山珍海味,但是民众却生活在困苦之中,终日劳作却不得食,还未成年就要踏上战场。</p>
两百年来,诸夏的人口不仅仅没有多,反而还更加的少了,这难道不是由于法术盛行,战争频繁而导致的吗?</p>
可见严刑峻法已经是天下的祸害,天下的民众定然已经非常痛恨它,如果这个时候有大国君主行王道,善待他的子民,难道天下之民的心不会到他那里去吗?</p>
如果魏国愿意施行王道,那么和他相邻的韩人就一定会奔向魏国之中,严刑酷法最厉的秦人恐怕会翻越高高的山岭,拖家带口的渡过汹涌的大河到魏国之中。</p>
难道这样,魏国还会输给秦国吗?”</p>
孟子的言论就是这样,总是能够说服别人,洛弘朗声笑道:“看来您是要往魏国而去了,还请成婚之后吧,父亲会为您赠书的,还有保护您的卫士,以及记录您言行的洛人。”</p>
——</p>
孟子善言,雄而能辩,二圣之后,儒道明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