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端坐在勤政务本楼二楼大殿的檀木卧榻上,下方跪坐着一群画师,其中最负盛名的画圣吴道子盘膝坐在最前方,平端双手施以叉手礼,先朝向李隆基,又把目光投向李隆基旁边端坐的李嗣业说道:“陛下,既然是要给李大夫画像,就要画他最为让人容易记住的样子,也要画他最英勇彪悍的模样。不如这样,我听说李大夫有一匹好马,叫做照夜玉狮子,何不让人牵到宫里来,就让李大夫身披甲胄,身后裹挟披风,骑在白马上让臣给他画一张。”
李隆基听罢,半躺在胡床上肯定地点了点头:“说的没错,朕也想看看嗣业郎立马降临沙场,指挥若定的样貌。”
他立刻对身后的袁思艺吩咐道:“派人去宫门口的马厩,把爱卿的马给朕牵过来。”
李嗣业感觉挺有意思,李隆基本身就是一个艺术气息挺浓的人,抛弃皇帝身份不说,已经算是个成功的作曲和编舞家,他本身也非常支持艺术家的创作。如果换李嗣业他就倾向于画肖像不过和一寸免冠证件照的作用是一样的,何必做太多的无用功。
不过皇帝陛下既然乐于做这个事情,他只好像木偶一般全力配合。
他的坐骑照夜玉狮子被牵到勤政楼的一层,众人移步往楼下走去,众多画师绕着大殿的周遭摆下长案围坐了一圈,马儿被牵在中央位置。两个小太监对走下楼的李嗣业躬身叉手道:“请李大夫上马。”
李嗣业拽着马镫翻身骑上去,小太监又把兜鍪递了上去,他接过这红铜色的凤翅兜鍪,伸手将里面的牛皮内衬给弄妥帖,然后戴了上去。
画师们握着笔接近李嗣业,抬头仰望端详。吴道子走过去,双目平视绕着他踱步转圈,然后负手轻飘飘地说道:“李大夫可以下马休息了,稍后再来审看完成的画作。
有才的人都很自负,只看一眼就能把所有细节都记住吗。李嗣业指着其他画师们说道:“吴师,你技艺高超出神入化,不代表所有人的都如你这般高超,所以我觉得还是给大家机会,让每个人都能看清楚,画清楚。”
谁料李嗣业说出这话后,就像是捧一踩众的糟糕发言,引起了众多画师的不快,有两个倔强的老头梗直了脖子说道:“李大夫不必过多担心,我们这些人若做不到一目了然于胸,就没有资格呆在这宫廷里给皇上和娘娘们作画。”
李隆基只是嘴角发笑,露出骄傲神色,就像一个收藏古董的富豪向别人展示他的藏品。这些宫廷画师,就是他的藏品,连同吴道子这样的画圣在内。
吴道子叉手微笑着向李嗣业解说道:“在场的画师有一部分是我的学生,有些是我多年的好友,他们技艺娴熟不容小觑,虽不能似我这般三日望尽嘉陵江景色,全部发诸笔端,但记住一个人的音容相貌还是轻松的。”
李嗣业听罢,只好翻身下马,宫中的宦官们围上来,将他的甲胄不同部位依次解下来,放到了铜盘中。
李隆基从胡床上站起来,朝着李嗣业招招手说:“嗣业,跟我来。”
皇帝老头转身爬楼梯,步履看起来有些蹒跚,李嗣业跟在他身后,想上去托扶一把,却被他抖擞着袖子摆脱:“不用,朕每日喂服神仙丹药,身轻体健腿脚有劲,无需任何关照。”
“陛下身体真好。”这是他心底由衷的话语,吃这么多毒副作用大的丹药还能健朗地活着。老天爷不知是对其眷顾还是对大唐残忍。
可惜历史没有巧合,李亨现在即使接手,如果他没有破釜沉舟的破局之力,就算能制止安史之乱的发生,也无法阻止藩镇割据的形成。
两人相跟着来到勤政楼的后殿,里面挂着一副副的题诗,沿着门墙和窗户一溜排开。李隆基指着这些题诗说道:“吴道子的画天下奇绝,但还需要配一首题诗作,才能算得上完美。这二日朕命翰林院、弘文馆和集贤院为你的功勋题写应制诗文,这些都是从下面挑上来的优秀的诗作。你自己挑选一首,作为吴道子画作上的题诗。”
“我?”李嗣业惊讶地指着自己,连忙叉手说道:“陛下,臣不过一介粗野武夫,哪里懂得什么诗文,陛下说哪一首好,挑选给吴师便可。”
“这些诗作都是题给你的,自然要由你来挑选,既然能进朕的勤政楼,这些人的诗作水平都在伯仲之间,你随便挑选一首,只要能够让你满意。”
李嗣业沿着后殿中央一副副地看过去,这些诗作的主人如同他们的文字一般陌生,他或许能从中感受到金戈铁马的情怀,但这些很快会变为故纸堆,或成为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
咦,他在诗作的题写上看见了李泌的名字,这就有些奇怪了,李泌不是成名已久了吗?怎么重回朝廷还在翰林院?他把李泌的诗作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内容写得很长,对他的功勋进行了一系列夸赞,各种作战情形叙述很有画面感,但就是内容太长,题写在画卷上容易喧宾夺主。
很快他在另一个人的名字前停下来,这是从集贤院选送过来的诗作,夹杂在一堆长篇卷幅中间显得很不起眼。对方的名字却让他眼前一亮,这是杜甫的作品。他只是写了短短的一首五言律诗,其中有两句“白马破敌虏,万里赴黄沙。”
带着先入为主的见地,他指着这首诗问皇帝:“陛下,你看这首这么样?”
李隆基仔细默读了一遍,点点头说道:“好,就用它来做吴道子画作的题诗,来人,把它取下来带到楼下。”
……
一幅幅李嗣业骑马的画像已经悬挂在一楼殿内,他跟随在皇帝身后抬头观看,每一幅画作都各有神韵,让他颇为感佩。站在这个角度看自己,似乎在水墨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神秘,脸上胡须有些拉长,脱离了世俗的气息。
这次皇帝竟然没有让自己挑选满意的画,而是指着一幅看上去最为飘逸俊朗的画,捋须说道:“就这一幅,这一定是吴道子的画作。”
画师们叉手称赞道:“陛下慧眼如炬,这确实是吴师手笔。”
李嗣业凑近去看,在众多飘渺又逼真的画作中,就只有这一幅神似大于形似,而且在面部细节上进行了优化处理,就像是相机开了美颜滤镜一般,确实比其他人的画更有味道。
李隆基把晾干的画铺在了案几上,袁思艺在旁边磨墨,他亲自提起来蘸饱的墨管,将杜甫的诗作提在了画右侧的一角。
这幅画尚未完成,它的价值已经完全体现了出来,吴道子的画笔,杜甫的文思,李隆基的笔墨。其实让张旭来进行题诗更为完美,那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圣之作。
李隆基听罢,半躺在胡床上肯定地点了点头:“说的没错,朕也想看看嗣业郎立马降临沙场,指挥若定的样貌。”
他立刻对身后的袁思艺吩咐道:“派人去宫门口的马厩,把爱卿的马给朕牵过来。”
李嗣业感觉挺有意思,李隆基本身就是一个艺术气息挺浓的人,抛弃皇帝身份不说,已经算是个成功的作曲和编舞家,他本身也非常支持艺术家的创作。如果换李嗣业他就倾向于画肖像不过和一寸免冠证件照的作用是一样的,何必做太多的无用功。
不过皇帝陛下既然乐于做这个事情,他只好像木偶一般全力配合。
他的坐骑照夜玉狮子被牵到勤政楼的一层,众人移步往楼下走去,众多画师绕着大殿的周遭摆下长案围坐了一圈,马儿被牵在中央位置。两个小太监对走下楼的李嗣业躬身叉手道:“请李大夫上马。”
李嗣业拽着马镫翻身骑上去,小太监又把兜鍪递了上去,他接过这红铜色的凤翅兜鍪,伸手将里面的牛皮内衬给弄妥帖,然后戴了上去。
画师们握着笔接近李嗣业,抬头仰望端详。吴道子走过去,双目平视绕着他踱步转圈,然后负手轻飘飘地说道:“李大夫可以下马休息了,稍后再来审看完成的画作。
有才的人都很自负,只看一眼就能把所有细节都记住吗。李嗣业指着其他画师们说道:“吴师,你技艺高超出神入化,不代表所有人的都如你这般高超,所以我觉得还是给大家机会,让每个人都能看清楚,画清楚。”
谁料李嗣业说出这话后,就像是捧一踩众的糟糕发言,引起了众多画师的不快,有两个倔强的老头梗直了脖子说道:“李大夫不必过多担心,我们这些人若做不到一目了然于胸,就没有资格呆在这宫廷里给皇上和娘娘们作画。”
李隆基只是嘴角发笑,露出骄傲神色,就像一个收藏古董的富豪向别人展示他的藏品。这些宫廷画师,就是他的藏品,连同吴道子这样的画圣在内。
吴道子叉手微笑着向李嗣业解说道:“在场的画师有一部分是我的学生,有些是我多年的好友,他们技艺娴熟不容小觑,虽不能似我这般三日望尽嘉陵江景色,全部发诸笔端,但记住一个人的音容相貌还是轻松的。”
李嗣业听罢,只好翻身下马,宫中的宦官们围上来,将他的甲胄不同部位依次解下来,放到了铜盘中。
李隆基从胡床上站起来,朝着李嗣业招招手说:“嗣业,跟我来。”
皇帝老头转身爬楼梯,步履看起来有些蹒跚,李嗣业跟在他身后,想上去托扶一把,却被他抖擞着袖子摆脱:“不用,朕每日喂服神仙丹药,身轻体健腿脚有劲,无需任何关照。”
“陛下身体真好。”这是他心底由衷的话语,吃这么多毒副作用大的丹药还能健朗地活着。老天爷不知是对其眷顾还是对大唐残忍。
可惜历史没有巧合,李亨现在即使接手,如果他没有破釜沉舟的破局之力,就算能制止安史之乱的发生,也无法阻止藩镇割据的形成。
两人相跟着来到勤政楼的后殿,里面挂着一副副的题诗,沿着门墙和窗户一溜排开。李隆基指着这些题诗说道:“吴道子的画天下奇绝,但还需要配一首题诗作,才能算得上完美。这二日朕命翰林院、弘文馆和集贤院为你的功勋题写应制诗文,这些都是从下面挑上来的优秀的诗作。你自己挑选一首,作为吴道子画作上的题诗。”
“我?”李嗣业惊讶地指着自己,连忙叉手说道:“陛下,臣不过一介粗野武夫,哪里懂得什么诗文,陛下说哪一首好,挑选给吴师便可。”
“这些诗作都是题给你的,自然要由你来挑选,既然能进朕的勤政楼,这些人的诗作水平都在伯仲之间,你随便挑选一首,只要能够让你满意。”
李嗣业沿着后殿中央一副副地看过去,这些诗作的主人如同他们的文字一般陌生,他或许能从中感受到金戈铁马的情怀,但这些很快会变为故纸堆,或成为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
咦,他在诗作的题写上看见了李泌的名字,这就有些奇怪了,李泌不是成名已久了吗?怎么重回朝廷还在翰林院?他把李泌的诗作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内容写得很长,对他的功勋进行了一系列夸赞,各种作战情形叙述很有画面感,但就是内容太长,题写在画卷上容易喧宾夺主。
很快他在另一个人的名字前停下来,这是从集贤院选送过来的诗作,夹杂在一堆长篇卷幅中间显得很不起眼。对方的名字却让他眼前一亮,这是杜甫的作品。他只是写了短短的一首五言律诗,其中有两句“白马破敌虏,万里赴黄沙。”
带着先入为主的见地,他指着这首诗问皇帝:“陛下,你看这首这么样?”
李隆基仔细默读了一遍,点点头说道:“好,就用它来做吴道子画作的题诗,来人,把它取下来带到楼下。”
……
一幅幅李嗣业骑马的画像已经悬挂在一楼殿内,他跟随在皇帝身后抬头观看,每一幅画作都各有神韵,让他颇为感佩。站在这个角度看自己,似乎在水墨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神秘,脸上胡须有些拉长,脱离了世俗的气息。
这次皇帝竟然没有让自己挑选满意的画,而是指着一幅看上去最为飘逸俊朗的画,捋须说道:“就这一幅,这一定是吴道子的画作。”
画师们叉手称赞道:“陛下慧眼如炬,这确实是吴师手笔。”
李嗣业凑近去看,在众多飘渺又逼真的画作中,就只有这一幅神似大于形似,而且在面部细节上进行了优化处理,就像是相机开了美颜滤镜一般,确实比其他人的画更有味道。
李隆基把晾干的画铺在了案几上,袁思艺在旁边磨墨,他亲自提起来蘸饱的墨管,将杜甫的诗作提在了画右侧的一角。
这幅画尚未完成,它的价值已经完全体现了出来,吴道子的画笔,杜甫的文思,李隆基的笔墨。其实让张旭来进行题诗更为完美,那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圣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