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说不练假把式,既然已经决定考进士科,咱就得好好学习了。

    从正式拜师这一天开始,谢直重新又回到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生活之中。

    首先是王昌龄为他选择儒家经典,这是针对一场贴经的考试准备。

    按照大唐规定,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小经。

    其中,大经只有两个,《礼记》、《春秋左氏传》。

    中经有三,《诗经》、《周礼》、《仪礼》。

    小经有四,《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除此之外,还有《孝经》、《论语》,这两部经典基本都是明经会考,和谢直的关系不大。

    按照规定,想考进士科,要治大经一部,在考试的时候贴经就全部从这一部经典中选取,想考甲等,需要全通。

    王昌龄给谢直选择的经典,就是《春秋左氏传》。

    “治三礼者众多,治春秋三传者也不少,不过相对于三礼,治春秋的学子,在考中进士之后,为官的选择面更宽一点……既然你宁可考进士,不愿意考相对简单的明法,自然对日后为官有所构想,如此一来,自然治《春秋》要比治《礼记》要好……”

    谢直闻言默默点头,老王虽然很多事情都不靠谱,不过一到教学上,立马就能变得严肃起来,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想把自己给教导出来,这样一看,还真不失为一个好老师啊,看来拜师王昌龄这一步棋,还真走对了。

    谢直暗中感动不提,只听得王昌龄继续说道:

    “最关键的原因,我也是治《春秋》……咳……《礼记》我怕教不好……”

    谢直:“……”刚才的话算我没说……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乃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

    而谢直学习的内容也是以孔颖达的注疏为蓝本。

    自从王昌龄给他选定经典之后,谢直的日子可就过得苦了起来。

    上午,别的不干,直接背诵,按照老王的要求,最少也要把《左传》可孔氏注疏全背诵下来。

    下午,等王昌龄午时散衙之后,谢直就会前往县衙听王昌龄给他讲经,有时候早点完事,有时候晚点完事,反正每天都你能够给他讲一个头昏脑涨。

    这日子过得,都让他想起当初考研复习了,白天自己背政治,晚上听各种补习班。

    唯一让谢直欣慰的是,大唐贴经比后世考研政治简单多了,没有那些花样翻新的选择、简答,纯粹就是填空,按照老王的说法,把《春秋》和注疏倒背如流之后,再听他仔细讲解一遍,虽然对春秋的掌握比不得博学鸿儒,不过应付进士科的第一场填空题,问题还是不大。

    背过春秋之后,就是准备第二场杂文了,也就是诗赋,这可把老王的能耐显出来了,从最基础的音韵开始教,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从诗经说到古乐府,又说到大唐名家,一首首诗赋,如同天空中的星辰,被老王拉到了谢直的眼前,以前就仅仅知道它们美,而通过老王的教导,谢直这才真切地体会到,它们为什么这么美!

    除此之外,老王还要求谢直每天必须做诗赋各一篇,其中如何点评自然不用多说。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谢直在后世的时候就是拜王昌龄所赐,早早把《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烂熟于心,虽然比不得那些大唐才子,也算是夯实了基础,现在又有老王言传身教,诗赋水平堪称突飞猛进。

    老王看到他的进步也是欣喜,不过欣喜之余也是惆怅,得佳徒而教之,自然是人生一大快事,但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徒弟就把老师掏空了,这算啥?是徒弟没能耐还是师傅太差?

    这对“非-典型”师徒里面,本来师傅就处于弱势地位,这要是再这样发展下去,老王更找不到为师的尊严了。

    不行,得放大招。

    策论!

    “进士科的第三场,策论,一共五道,通四者为乙等,通五者为甲等。

    相对于前面两场,这一场的考试,从形式上比较简单,策论的格式要求不高,但是从内容上,却是要求最高……

    因为他要求言之有物!

    你不过一个十八岁少年,给你一个朝堂诸公都头疼的治国难题,让你出主意想办法,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不过没关系,听为师给你讲述我朝的政策变化,你先弄明白了其中的脉络,自然就对朝堂有了一个大概的理解,然后再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

    谢直静静的听着。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对大唐的进士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场考试,考的形式不同,内容也不同。

    第一场贴经,就是填空,考的是学子的基础是否牢固。

    第二场诗赋,就是作文,考的是学子的才情。

    第三场策论,就是简答,考的是学子的阅历和知识积累。

    第一场和第二场就不多说了,有前世政治的底子和《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打底,再有老王不遗余力地教导,谢直想学不会都难。

    至于第三场,策论——大唐人还想跟后世人比见识?闹呢!?一千三百多年啊,难道人类没发展么?

    况且后世互联网的兴起,让大部分人获取信息的成本和难度又大大降低,别说谢直一个法律史的研究生好歹和历史还沾边,就是随便来一个键盘侠,侃晕大唐人也是玩儿一样。

    果然……

    老王拿着谢直新近的一篇策论《论盐》,手都抖了,这小子,真是一点面子都没给为师留下啊,这什么徒弟啊这是!?

    谢直一看他久久不言,还有点奇怪呢,老王怎么了这是?这篇《论盐》是仿照大唐第五琦盐法改革写的,和现在前后也就差了二十年,不应该正合适吗?

    “王师,怎么,您看不上这篇策论?”

    王昌龄老脸一红,言之有物、角度刁钻、可行性极强,这样的策论放到朝廷上讨论讨论,说不定就能直接实行,这样的策论还看不上,还有什么策论能够入眼?不过老王终究不好意思,开口说道:

    “尚可……

    那个……回去之后将这篇策论原样抄录一遍,字要写工整,卷面要整齐,这几天就给为师送来,为师有用……”

    谢直没当回事,点点头,问道:

    “王师,您看,以这篇策论的水平,三郎是否可以参加今年的进士科考试啊?”

章节目录

奋斗在开元盛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布书网只为原作者歪嘴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歪嘴椒并收藏奋斗在开元盛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