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亲,一个十分有趣的道德谴责。
在汉家政坛,王陵跟张苍如师如父的关系,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王陵提议让张苍官复原职,重任御史大夫,确实有内举不避亲的嫌疑。
但即便如此,刘弘的面色也是肉眼可见的黑了下去;半秒之前还满是温和的目光中,也已带上些许尴尬。
——说出这句话的人,正是即将要被封侯,成为第一批由刘弘恩封为彻候的当朝九卿,治粟内史:刘揭!
按道理来讲,皇帝亲自封的彻候,基本与心腹臂膀画等号;将来死后,是有资格与皇帝合葬的。
也就是说,将来刘揭死后,会葬于刘弘的帝陵之侧,以示‘于阴曹亦为君臣’之意。
即便撇开这层关系不说,光是名字里的‘刘’姓,刘揭就该天然的站在刘弘一方,成为刘弘最坚定地支持者才是。
但此时此刻,这位大汉九卿、治粟内史,刘氏宗亲,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大摇大摆的站出来,职责明面上由帝师王陵提出,实际上则是皇帝刘弘授意的决策——任人唯亲···
刘弘此时,只觉得脸火辣辣的痛!
前时追系花的时候,刘弘都没这么舔狗!
看着刘揭满脸庄严肃穆的面色,刘弘顾不上维持温煦的笑容,眼角微微眯起,语气耐人寻味道:“朕若未记错,高庙之事,内史也是逃不开干系?”
“内史三部中郎将,如今可是无人为首?”
中郎将,秦始设,分五官、左、右三部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隶属内史;三中郎之上设中尉一人,秩千石,位内史之下。
郎中令,职权是统领宫中侍郎,中郎将又统郎官,归中尉掌控;看上去,郎中令和中尉的职权似乎是有些重叠。
但实际上,郎中令和中尉,一般都是各司其职,甚至不会有太多机会有政务来往。
——郎中令,专门负责皇帝的安危,所以,类似于皇帝的专属保镖队长;而中尉,则负责都城治安,类似于武装部长。
虽然掌下都是郎官,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类群体:郎中令手中的侍郎官,基本上都是被皇帝恩荫为郎,负责贴身护卫皇帝的勋臣子弟;或是訾官为郎,在宫中打杂,起草文书,撰抄文档的商宦子弟。
而中郎将所掌之郎官,则俱是皇帝自各地军队提拔,意图栽培一番,作为军官培养的军中勇士。
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就是在对匈奴的战斗当中立有战功,被文帝刘恒看重,任为中郎,并逐步成长为汉家的大将。
所以,为了区分郎中令和中郎将属衙的郎官,一般称郎中令所属郎官为‘侍郎’,称中尉所属郎官为‘中郎’,另设统领三人,称‘中郎将’。
当然,作为帝国军官人才培养基地,通常情况下,能成为‘中郎’的人不会太多,而中尉又肩负着代表内史担负都城治安的职责,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通常情况下,中尉属衙由五官、左、右三位中郎将为将领,数十上百名中郎为军官,北军将士为士卒组成。
实际上,周勃现在以太尉之身直接掌控北军,本身是不符合规矩的——按制,应当是由中尉掌控北军,负责长安城的治安、城防:卫尉掌控南军,负责未央、长乐两宫的宫禁。
所以通常情况下,中尉还兼任北军的统军将领,卫尉兼任南军的最高主将。
而前段时间,高庙出了差错,负责长安城防治安的中尉,根本逃脱不了干系;中尉又隶属内史,内史同样也不可能逃得脱!
见刘弘满脸意味深长的看过来,刘揭心底顿时一虚,愣了半拍,便被一旁的刘不疑抢了先。
“禀陛下,高庙之事,中尉坐渎职,流千里。”
闻言,刘弘长‘哦~’一声,似有些纠结的低下头,‘喃喃自语’道:“中尉亦出缺啊···”
话音刚落,周勃和陈平不约而同的面色一紧!
——周勃之所以能毫不费力的将北军掌于手中,就是因为前任中尉,是周勃的手足心腹!
这也是这次高庙事件,让周勃最难以接受的事了:中尉的意外落马,让周勃合理掌控北军的难度猛然翻了数十倍不止!
如果真让小皇帝趁着这个机会,在中尉的位置上推个心腹上去,那就等于是南北军俱掌于小皇帝之手!
陈平周勃还怎么安心睡觉?
还不如早点学曹窋,‘羞愧自尽’保全家族来的轻松一些!
下意识对视一眼,周勃便慌忙起身,来到殿中央。
“陛下,臣以为···”
周勃话说一半,刘弘便‘烦躁’的摆了摆手:“太尉,老臣矣,自知何人可担中尉之职。”
“然今御史大夫出缺,纵太尉举荐贤良,亦无从查其根底···”
严格意义上来讲,从县令一级的六百石开始,官员的任命程序,都是二千石以上举荐或者丞相府提出人选,御史大夫审核其政治成份以及过往履历,再上报皇帝,由皇帝拍板。
到了郡守这种二千石以上等级的官员任免,皇帝更是要为了表现出‘民煮’的一面,通过廷议表决,才能定下该官员的任免问题。
虽然审查被举荐人属于御史中丞的工作,只要御史中丞还在,就不会影响官员任命前的审查,御史大夫出缺与否,并没有多大影响;但在御史中丞完成审核工作之后,审核结果,是需要由御史大夫传达给皇帝的。
这也算是西元前特有的的官场秩序了——上级的上级不是我的上级。
从一百石开始,任何一个体制内的官员,在原则上只对自己的直系领导负责;小吏对县令、县令对郡守、郡守对中央,中央对皇帝。
跨级报告,无论是此时还是后世,都是官场大忌!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刘弘说的也没有问题——没有御史大夫,那刘弘就无法得到被举荐官员的政治审查结果,又如何能确定此人能不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呢?
见刘弘强装出一副纠结不已的模样,周勃满是愤怒的回过头,恶狠狠瞪了身后的刘揭一眼。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
心中飞快的问候了一番刘揭的女性家人,周勃满是憋屈的回过头,对御阶之上拱手一拜。
“臣以为,安国侯所言,甚善!”
“北平侯苍,当任以御史大夫之责!”
在汉家政坛,王陵跟张苍如师如父的关系,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王陵提议让张苍官复原职,重任御史大夫,确实有内举不避亲的嫌疑。
但即便如此,刘弘的面色也是肉眼可见的黑了下去;半秒之前还满是温和的目光中,也已带上些许尴尬。
——说出这句话的人,正是即将要被封侯,成为第一批由刘弘恩封为彻候的当朝九卿,治粟内史:刘揭!
按道理来讲,皇帝亲自封的彻候,基本与心腹臂膀画等号;将来死后,是有资格与皇帝合葬的。
也就是说,将来刘揭死后,会葬于刘弘的帝陵之侧,以示‘于阴曹亦为君臣’之意。
即便撇开这层关系不说,光是名字里的‘刘’姓,刘揭就该天然的站在刘弘一方,成为刘弘最坚定地支持者才是。
但此时此刻,这位大汉九卿、治粟内史,刘氏宗亲,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大摇大摆的站出来,职责明面上由帝师王陵提出,实际上则是皇帝刘弘授意的决策——任人唯亲···
刘弘此时,只觉得脸火辣辣的痛!
前时追系花的时候,刘弘都没这么舔狗!
看着刘揭满脸庄严肃穆的面色,刘弘顾不上维持温煦的笑容,眼角微微眯起,语气耐人寻味道:“朕若未记错,高庙之事,内史也是逃不开干系?”
“内史三部中郎将,如今可是无人为首?”
中郎将,秦始设,分五官、左、右三部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隶属内史;三中郎之上设中尉一人,秩千石,位内史之下。
郎中令,职权是统领宫中侍郎,中郎将又统郎官,归中尉掌控;看上去,郎中令和中尉的职权似乎是有些重叠。
但实际上,郎中令和中尉,一般都是各司其职,甚至不会有太多机会有政务来往。
——郎中令,专门负责皇帝的安危,所以,类似于皇帝的专属保镖队长;而中尉,则负责都城治安,类似于武装部长。
虽然掌下都是郎官,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类群体:郎中令手中的侍郎官,基本上都是被皇帝恩荫为郎,负责贴身护卫皇帝的勋臣子弟;或是訾官为郎,在宫中打杂,起草文书,撰抄文档的商宦子弟。
而中郎将所掌之郎官,则俱是皇帝自各地军队提拔,意图栽培一番,作为军官培养的军中勇士。
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就是在对匈奴的战斗当中立有战功,被文帝刘恒看重,任为中郎,并逐步成长为汉家的大将。
所以,为了区分郎中令和中郎将属衙的郎官,一般称郎中令所属郎官为‘侍郎’,称中尉所属郎官为‘中郎’,另设统领三人,称‘中郎将’。
当然,作为帝国军官人才培养基地,通常情况下,能成为‘中郎’的人不会太多,而中尉又肩负着代表内史担负都城治安的职责,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通常情况下,中尉属衙由五官、左、右三位中郎将为将领,数十上百名中郎为军官,北军将士为士卒组成。
实际上,周勃现在以太尉之身直接掌控北军,本身是不符合规矩的——按制,应当是由中尉掌控北军,负责长安城的治安、城防:卫尉掌控南军,负责未央、长乐两宫的宫禁。
所以通常情况下,中尉还兼任北军的统军将领,卫尉兼任南军的最高主将。
而前段时间,高庙出了差错,负责长安城防治安的中尉,根本逃脱不了干系;中尉又隶属内史,内史同样也不可能逃得脱!
见刘弘满脸意味深长的看过来,刘揭心底顿时一虚,愣了半拍,便被一旁的刘不疑抢了先。
“禀陛下,高庙之事,中尉坐渎职,流千里。”
闻言,刘弘长‘哦~’一声,似有些纠结的低下头,‘喃喃自语’道:“中尉亦出缺啊···”
话音刚落,周勃和陈平不约而同的面色一紧!
——周勃之所以能毫不费力的将北军掌于手中,就是因为前任中尉,是周勃的手足心腹!
这也是这次高庙事件,让周勃最难以接受的事了:中尉的意外落马,让周勃合理掌控北军的难度猛然翻了数十倍不止!
如果真让小皇帝趁着这个机会,在中尉的位置上推个心腹上去,那就等于是南北军俱掌于小皇帝之手!
陈平周勃还怎么安心睡觉?
还不如早点学曹窋,‘羞愧自尽’保全家族来的轻松一些!
下意识对视一眼,周勃便慌忙起身,来到殿中央。
“陛下,臣以为···”
周勃话说一半,刘弘便‘烦躁’的摆了摆手:“太尉,老臣矣,自知何人可担中尉之职。”
“然今御史大夫出缺,纵太尉举荐贤良,亦无从查其根底···”
严格意义上来讲,从县令一级的六百石开始,官员的任命程序,都是二千石以上举荐或者丞相府提出人选,御史大夫审核其政治成份以及过往履历,再上报皇帝,由皇帝拍板。
到了郡守这种二千石以上等级的官员任免,皇帝更是要为了表现出‘民煮’的一面,通过廷议表决,才能定下该官员的任免问题。
虽然审查被举荐人属于御史中丞的工作,只要御史中丞还在,就不会影响官员任命前的审查,御史大夫出缺与否,并没有多大影响;但在御史中丞完成审核工作之后,审核结果,是需要由御史大夫传达给皇帝的。
这也算是西元前特有的的官场秩序了——上级的上级不是我的上级。
从一百石开始,任何一个体制内的官员,在原则上只对自己的直系领导负责;小吏对县令、县令对郡守、郡守对中央,中央对皇帝。
跨级报告,无论是此时还是后世,都是官场大忌!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刘弘说的也没有问题——没有御史大夫,那刘弘就无法得到被举荐官员的政治审查结果,又如何能确定此人能不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呢?
见刘弘强装出一副纠结不已的模样,周勃满是愤怒的回过头,恶狠狠瞪了身后的刘揭一眼。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
心中飞快的问候了一番刘揭的女性家人,周勃满是憋屈的回过头,对御阶之上拱手一拜。
“臣以为,安国侯所言,甚善!”
“北平侯苍,当任以御史大夫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