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曾发生的雄主、谋臣、勇将的故事已远去,留作后人茶前饭后的谈资。有心者可以用来启迪智慧,无心者只当曾经的事情。
和现实相比较,三国的事情其影响力微乎其微了,曾经多少风流人物都化作了土。可从时间上来看,毕竟是一个历史时期,而历史是连接起来的。他们耗尽无穷尽的资源,消耗一个世纪的历史时间,耗尽了数代人的心血,到头来只为后人演绎历史故事。
我阅读《三国志》,感到十分吃惊!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算起,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共79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比春秋战国任一历史时间都要短的多。然而,短短七八十年的时间,却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假使学者阅读《三国志》,猜他不得不佩服,中国不可谓无人矣。中国人的智商爆发力,足以让这个世界生畏。
可是,纵然他们智识超群,却突破不了时代的局限。他们活在当下,难以担当历史发展的责任。即便是诸葛亮、陆逊等人也没有超过他们生存环境的局限。
孙权多次要拓展海外,可陆逊却非常的保守。我一直很喜欢陆逊,从此我讨厌他了。作者陈寿也似乎不赞成出海。
最终,我们错失了整个海洋!
诸葛亮在猇亭战役后,苦心经营蜀汉。他有没有可能匡扶汉室,建立千古不世之功业呢?他自视甚高,别人对他也是非常赞美。司马徽称赞他为“姜子牙、张子房”可比,但历史给了诸葛亮不弱的对手。他的本钱较弱,对手较强。多次北伐显得一意孤行,频繁的用兵,结果得不偿失。他和姜维的北伐都加速了蜀汉的灭亡,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诸葛亮北伐运动是不理性的,只求“闻达于诸侯”,博得后世的美名称颂。其情,在今天看来,状诸葛之忠近乎于伪!
可症结点也就在这里。要达到宏伟的目标,就要从根本上扭转力量的强弱。要从本质上去看待和分析国家建设的驱动力,可诸葛亮没有。他甚至没有从理论上去否定现行的国家秩序,他也感到困惑和无力。诸葛亮对历史的功绩几乎是无功的,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诸葛亮,极其渺小。
这都是因为他没有超出时代的局限,没有对历史进程发出推动力。诸葛亮没有,其他人更没有。
曹操唯才是举,引领了一个时代,把人谋发挥的淋漓尽致,真可谓一世之英雄。他完成了北方统一,进而促进全国一统。可曹操唯才是举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领导的个人魅力。可惜,包括他和他的继承者,乃至后世,都没有完成“唯才是举”的深刻理念!直到今天,唯才是举的人事制度还在建设之中。在“人尽其才”的理想社会还没有完成之前,人们更需要一种稳定的秩序,一种简而易行的秩序,一种使得上上下下都能各安其位的等级差,来避免利益分配的不稳定性带来的冲突。
毕竟人才会带来变化,既得利益阶层要始终防备他们。在三国时代,人才之盛源自于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又源自于华夏大地上有三个同处一个时代的“老板”,这三个老板都是雄才大略。刘备一个普通的平民,却能趁势而起,成就一番帝业,源自于他对人才的吸引力。刘备的魅力源自于四个方面:1出色的社交能力,信义布于四海,重视个人道德品质在人际交往当中的重要作用;2忠义的人生价值观,什么样的领导营造什么样的团体,刘备的组织及其成员足以与曹操并争天下!3自己姓刘,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把个人发展目标与重振汉室的目标相融合;4刘备会做官,懂得官无大小,要为老百姓着想。
不过,刘备个人魅力出众,但政治上仍然是一个专制者。他所向往的目标,终究是自己的帝王事业,而不是人民百姓的解放事业。因此,“携民渡江”的感人故事也改变不了他日后作为专制者的青面獠牙!
孙权长寿,活了很久,并喜爱吴人造船的长处,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出海支持者,但事业的大方向还是与曹魏争夺中原地盘。事业的方向限制了孙权的决策范围,使他的安排和决定最终还是局限于帝王将相的范围目标。既没有深入的探索海洋,也没有利用海洋为自己的后世子孙发展战略构建防御纵深。
他与不朽的功业擦肩而过,孙权可曾想?除了帝王将相的那一套,人世间还可否有其他更有价值的追求目标!
我今天写下三国的一些看法,感觉曾经的英豪除了扬名,什么都没留下,吹吹打打留下了几篇好文章。如《龟虽寿》啊《出师表》啊什么的。唯才是举、携民渡江、夙夜忧叹、事必躬亲……好不累人!几十位英雄人物在几十年的忙活里就是为了给别人做嫁衣裳,就为了演绎一段历史故事!
公元280年,西晋获得短暂的统一,但仅仅10年后就爆发八王之乱。随后一发不可收拾,要乱个够!一直到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才消停。人肉的盛宴,老百姓的凄苦,就为了演绎帝王将相的人生故事。可见,帝王将相的千秋功业与老百姓实是无干!谁又为历史负责任?谁又愿意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
易教授的《品三国》可谓佳作,没有深厚的历史研究功底不能探究仕族阶层才是三国历史幕后的推手。至于某些人写的论三国作品,都停留在历史中人物个性,没有上升到社会层面去看待历史中的人。
作者用四个人的人生经历来描述曾经那段波澜壮阔的史诗情话。这四个人分别是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我在排列上是有考虑的,曹操在那个时候,我就不喜欢他。但始终不得不承认,他太优秀了!刘备是与曹操能抗衡的力量,也是互为政治上最大的敌人,所以排第二。诸葛亮的才能纵横寰宇,真当世之英杰。属于同时代的顶级人才,但排在刘备之后。关羽抒发忠义情怀,其情其义可与聂政荆轲相媲美,但为英雄手下一将耳!排末。
抒写这四个人的时候,大部分观点还是当初少年时对人物的看法,也形成于当时。而之后的完善不过是添枝加叶。回想起少年,深感自己苦闷不已!我的想法和情怀都只是在自己的脑海里。如今我开始向外界表达,我不再用“存在”安慰自己。如今表达的欲望,就像岩浆要迸发出来,哪怕是烧灼与毁灭!
回想起少年时,阅读《三国演义》,吃饭看它,厕所里看它,放牛也看它。回眸昨日,犹在眼前!
和现实相比较,三国的事情其影响力微乎其微了,曾经多少风流人物都化作了土。可从时间上来看,毕竟是一个历史时期,而历史是连接起来的。他们耗尽无穷尽的资源,消耗一个世纪的历史时间,耗尽了数代人的心血,到头来只为后人演绎历史故事。
我阅读《三国志》,感到十分吃惊!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算起,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共79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比春秋战国任一历史时间都要短的多。然而,短短七八十年的时间,却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假使学者阅读《三国志》,猜他不得不佩服,中国不可谓无人矣。中国人的智商爆发力,足以让这个世界生畏。
可是,纵然他们智识超群,却突破不了时代的局限。他们活在当下,难以担当历史发展的责任。即便是诸葛亮、陆逊等人也没有超过他们生存环境的局限。
孙权多次要拓展海外,可陆逊却非常的保守。我一直很喜欢陆逊,从此我讨厌他了。作者陈寿也似乎不赞成出海。
最终,我们错失了整个海洋!
诸葛亮在猇亭战役后,苦心经营蜀汉。他有没有可能匡扶汉室,建立千古不世之功业呢?他自视甚高,别人对他也是非常赞美。司马徽称赞他为“姜子牙、张子房”可比,但历史给了诸葛亮不弱的对手。他的本钱较弱,对手较强。多次北伐显得一意孤行,频繁的用兵,结果得不偿失。他和姜维的北伐都加速了蜀汉的灭亡,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诸葛亮北伐运动是不理性的,只求“闻达于诸侯”,博得后世的美名称颂。其情,在今天看来,状诸葛之忠近乎于伪!
可症结点也就在这里。要达到宏伟的目标,就要从根本上扭转力量的强弱。要从本质上去看待和分析国家建设的驱动力,可诸葛亮没有。他甚至没有从理论上去否定现行的国家秩序,他也感到困惑和无力。诸葛亮对历史的功绩几乎是无功的,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诸葛亮,极其渺小。
这都是因为他没有超出时代的局限,没有对历史进程发出推动力。诸葛亮没有,其他人更没有。
曹操唯才是举,引领了一个时代,把人谋发挥的淋漓尽致,真可谓一世之英雄。他完成了北方统一,进而促进全国一统。可曹操唯才是举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领导的个人魅力。可惜,包括他和他的继承者,乃至后世,都没有完成“唯才是举”的深刻理念!直到今天,唯才是举的人事制度还在建设之中。在“人尽其才”的理想社会还没有完成之前,人们更需要一种稳定的秩序,一种简而易行的秩序,一种使得上上下下都能各安其位的等级差,来避免利益分配的不稳定性带来的冲突。
毕竟人才会带来变化,既得利益阶层要始终防备他们。在三国时代,人才之盛源自于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又源自于华夏大地上有三个同处一个时代的“老板”,这三个老板都是雄才大略。刘备一个普通的平民,却能趁势而起,成就一番帝业,源自于他对人才的吸引力。刘备的魅力源自于四个方面:1出色的社交能力,信义布于四海,重视个人道德品质在人际交往当中的重要作用;2忠义的人生价值观,什么样的领导营造什么样的团体,刘备的组织及其成员足以与曹操并争天下!3自己姓刘,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把个人发展目标与重振汉室的目标相融合;4刘备会做官,懂得官无大小,要为老百姓着想。
不过,刘备个人魅力出众,但政治上仍然是一个专制者。他所向往的目标,终究是自己的帝王事业,而不是人民百姓的解放事业。因此,“携民渡江”的感人故事也改变不了他日后作为专制者的青面獠牙!
孙权长寿,活了很久,并喜爱吴人造船的长处,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出海支持者,但事业的大方向还是与曹魏争夺中原地盘。事业的方向限制了孙权的决策范围,使他的安排和决定最终还是局限于帝王将相的范围目标。既没有深入的探索海洋,也没有利用海洋为自己的后世子孙发展战略构建防御纵深。
他与不朽的功业擦肩而过,孙权可曾想?除了帝王将相的那一套,人世间还可否有其他更有价值的追求目标!
我今天写下三国的一些看法,感觉曾经的英豪除了扬名,什么都没留下,吹吹打打留下了几篇好文章。如《龟虽寿》啊《出师表》啊什么的。唯才是举、携民渡江、夙夜忧叹、事必躬亲……好不累人!几十位英雄人物在几十年的忙活里就是为了给别人做嫁衣裳,就为了演绎一段历史故事!
公元280年,西晋获得短暂的统一,但仅仅10年后就爆发八王之乱。随后一发不可收拾,要乱个够!一直到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才消停。人肉的盛宴,老百姓的凄苦,就为了演绎帝王将相的人生故事。可见,帝王将相的千秋功业与老百姓实是无干!谁又为历史负责任?谁又愿意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
易教授的《品三国》可谓佳作,没有深厚的历史研究功底不能探究仕族阶层才是三国历史幕后的推手。至于某些人写的论三国作品,都停留在历史中人物个性,没有上升到社会层面去看待历史中的人。
作者用四个人的人生经历来描述曾经那段波澜壮阔的史诗情话。这四个人分别是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我在排列上是有考虑的,曹操在那个时候,我就不喜欢他。但始终不得不承认,他太优秀了!刘备是与曹操能抗衡的力量,也是互为政治上最大的敌人,所以排第二。诸葛亮的才能纵横寰宇,真当世之英杰。属于同时代的顶级人才,但排在刘备之后。关羽抒发忠义情怀,其情其义可与聂政荆轲相媲美,但为英雄手下一将耳!排末。
抒写这四个人的时候,大部分观点还是当初少年时对人物的看法,也形成于当时。而之后的完善不过是添枝加叶。回想起少年,深感自己苦闷不已!我的想法和情怀都只是在自己的脑海里。如今我开始向外界表达,我不再用“存在”安慰自己。如今表达的欲望,就像岩浆要迸发出来,哪怕是烧灼与毁灭!
回想起少年时,阅读《三国演义》,吃饭看它,厕所里看它,放牛也看它。回眸昨日,犹在眼前!